里约不是巴西的首都,巴西的首都是巴西利亚。
1、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英语:Brasilia,葡萄牙语:Brasília),巴西联邦共和国首都,是巴西第四大城市。巴西利亚的GDP在拉丁美洲的城市里排名第五,在巴西则排第三。 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拉美大城市中*的。
位于中部戈亚斯州境内,马拉尼翁河和维尔德河汇合而成的三角地带上。海拔1100米,东南距里约热内卢900千米,南距圣保罗865千米。连周围8个卫星城镇的联邦区 ,面积 5814 平方千米,人口 186.4万(1990年)。地处高原,气候温和宜人。
年平均气温17.7℃。年均降水量1600毫米,雨季集中于10月~翌年4月。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树木常年葱绿,鲜花久开不败。
巴西利亚建城于1956年至1960年,以新市镇、城市规划方式规划兴建,其也以大胆设计的建筑物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1960年4月21日,巴西为了加快内陆的开发,因此将当时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巴西利亚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巴西利亚是全世界*的20世纪以后建成的城市。
2、建都历史
巴西过去曾在萨尔瓦多城和里约热内卢建都,两地都是海滨城市。1822年独立之后,巴西政府出于政治、经济和战略安全的考虑,曾决定在内地创建新都。134年后的1956年,总统库比契克确认巴西利亚为国家中心并作为首都,做出迁都巴西利亚的决定以加快内地开发,从26个设计方案中选定了卢西奥·科斯塔教授的飞机型平面布局为蓝图。
1956年11月动工兴建,由建筑师奥斯卡·尼米叶尔的设计建造。终于在短短的三年半时间里就建设起一个崭新的首都。1960年4月21日巴西正式迁都巴西利亚,起初人口不足20万,随后大量外州移民涌入,人口急剧增加,成为全国*城市之一。在开城仪式上,库比契克总统激动地落泪。
为了纪念这位巴西利亚的开拓者,1981年在巴西利亚市中心的高坡上建造了这位库比契克总统的纪念馆,馆内收藏着这位总统生前用过的物品,陈列着许多巨幅照片,向人们展现了当时建设巴西利亚时的动人情景,令人无限神往。市区的中轴大道也被命名为“库比契克总统大道”。为纪念成千上万为巴西利亚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劳动者,巴西利亚市政府在三权广场上竖立了一对手执钢钎的铜人塑像,他们默默无语地守卫在那里,注视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里约曾经是巴西的首都,所以这届奥运会是巴西的奥运会。
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又称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2016年8月5日到2016年8月21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主会场是马拉卡纳体育场。
建设投资:
巴西里约热内卢以最昂贵的预算申办成功2016年奥运会。在最后4个候选城市中,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整个开支预算是139.2亿美元,其中72%需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改造机场和地铁。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将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市政府承担。
另外,奥运会期间开支预算是28.2亿美元,其中31%来自国际奥委会,20%来自赞助商,14.4%来自门票收入。巴西奥组委希望能够卖出710万张门票。
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在基础设施建设将投资111亿美元,其中交通运输占50%,市政建设占12%,能源占8%,治安占7%,体育设施占4%,奥林匹克运动员村占4%,其它运动员所需的基础设施占8%,新闻中心占2%。
里约奥运会是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规模*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一届,会期不超过16日,是世界上影响力*的体育盛会。
里约热内卢不仅是巴西,乃至是南美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巴西及南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素以巴西重要交通枢纽和信息通讯、旅游、文化、金融和保险中心而闻名。
举办奥运会是否能给一个国家带来有深远意义的变化,以及是否能更好地推广奥林匹克运动,历来是国际奥委会选择奥运会举办城市的重要考量因素。里约热内卢有着一个独特的优势——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会把奥运会第一次带到南美大陆。
里约热内卢旅游景点简介
里约热内卢也是巴西联邦共和国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圣保罗,又被称为巴西联邦共和国的第二首都。以下是里约热内卢景点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里约大教堂
巴西是一个对足球狂热的国家,也是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国家,有人说在巴西有名的地方除了足球场外就是教堂。
离开马拉卡纳足球场我们便来参观里约热内卢大教堂。大教堂始建于1964年,1976年落成使用。和欧洲古老典雅的教堂不同,这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化建筑。教堂呈圆锥形,高75米,底径106米,整个框架结构由规则的方框构成,好像天梯,所以又称作天梯造型大教堂。教堂宽敞高大,气势恢弘,可容纳2万人。教堂正门前是教皇保罗二世的铜质塑像,左侧是顶端竖立着十字架的钟楼。建筑群庄严肃穆,奇特的造型,在现代化的楼群建筑之中显得独树一帜。教堂周围环境优雅,草木葱茏,给人以小巧别致的美感。进入教堂,你一定会为其高大恢弘的气势所折叹。教堂顶端是玻璃的巨大的十字架造型棚顶,阳光透过十字架照射进来,使得大厅光线明亮、柔和。十字架的四端连接着彩绘玻璃窗一直垂到地面。讲礼台上方,悬挂着硕大的木刻的耶稣受难雕像,显现了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场面。背面是至上而下的彩绘玻璃窗,在阳光透视下五光十色、光彩夺目,给整个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讲礼台的后面是小礼拜堂和忏悔室,四周雕刻有圣母玛利亚怀抱儿时耶稣的雕塑。讲礼台前面是礼拜堂,规模很大,显得空旷开阔。由于我既要拍照又要摄像,手忙脚乱地交替使用设备,自然地就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本想安静地坐在教堂里,体会一下做一个虔诚的教徒的感觉,无奈当我关闭摄象机时,同伴们已开始离开教堂,我也带着小小的遗憾,赶紧追赶他们往外走去。在教堂外我又抢着拍了些照片,然后上车离开教堂。
伊瓜苏大瀑布
伊瓜苏大瀑布,世界上最宽的瀑布,位于阿根廷与巴西边界上该河与巴拉那河合流点上游23公里处,为马蹄形瀑布,高82米,宽4公里,198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伊瓜苏大瀑布在伊瓜苏河上,沿途集纳了大小河流30条之多,到了大瀑布前方,已是一条大江河了。伊瓜苏河奔流千里来到两国边界处,从玄武岩崖壁陡落到巴拉那河峡谷时,在总宽约4000米的河面上,河水被断层处的岩石和茂密的树木分隔为275股大大小小的瀑布,跌落成平均落差为72米的瀑布群。由于河水的水量极大,在这里汇成了一道气势磅礴的`世界最宽的大瀑布,其水流量达到了1700立方米/秒.这一道人间奇景,在30公里外就能听到它的飞瀑声。
该瀑布是向西后向北流的伊瓜苏河进入峡谷前从巴拉那高原边缘落入一处宽广裂口而形成的。瀑布上方的岛屿将河流扩展为流注瀑布的无数水流。该河的主要部分跌落一个狭窄的半圆形裂隙,称为「魔鬼之喉」(Garganta del Diablo),其景象被形容为「大海泻入深渊」。此段(称联合瀑布)的良好展望点在巴西和阿根廷两侧皆有。
许多个别瀑布在中途被突出的岩石击破,使水流偏转而水花飞溅升腾,产生如彩虹幔帐般的景色。从瀑布底部向空中升起近152公尺(500呎)的雾幕与彩虹辉映,蔚为奇观。
沿瀑布许多岛屿中最出名的是大圣马丁岛(Grande San Martin Island),此岛位于「魔鬼之喉」以降数个瀑布下缘。从这个岛(位于阿根廷侧)可以展望许多奔流瀑布。可在阿根廷侧展望点看见的个别瀑布包括「姐妹花」(Dos Hermanas)、博塞蒂(Bozzetti)、圣马丁、「隐形瀑」(Escondido)和里瓦达维亚(Rivadavia)等。在巴西侧河岸可望见令人难忘的瀑布全景,个别的巴西瀑布包括本杰明康斯坦特(Benjamin Constant)、德奥多罗(Deodoro)、弗洛里亚诺(Floriano)等。
里约热内卢基督像
里约热内卢救世基督像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耶稣基督雕像,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是该市的标志,也是世界最闻名的纪念雕塑之一。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庆典上,里约热内卢的枢机大主教欧瑟比欧·奥斯卡·舍伊德在塑像下为圣母显灵日做礼拜,这使得这座基督像成为朝圣圣地,从此以后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礼和宣布结婚。
基督像落成于1931年,高30米(相当于13层楼高),重1145吨。仅其头部就高3.75米、重30吨;左右两手手指顶端之间距离为28米;两臂面积约38平方米,重114吨;塑像基座面积为100平方米。有公路和登山火车可直达山顶,可在高710米的哥卡华都山山顶,俯瞰着整个里约热内卢市。
;
巴西的首都是:巴西利亚。
巴西利亚是巴西首都和巴西第三大城市,位于中部戈亚斯州境内,总面积为5802平方公里,人口279万。巴西为了加快内陆的开发,因此在1960年将当时首都由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这座现代化新兴城市。巴西利亚是全世界*的20世纪以后建成的城市,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的世界遗产,其以大胆设计的建筑物及快速增长的人口而*,综合实力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141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