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内容来源于:她汇理财
— 第078期 —
买过港股通基金的小伙伴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
赎回了,钱什么时候可以到账?怎么有时候不能交易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这是因为对港股通基金交易规则不了解,不要急,趁着金融知识普及月的机会MsC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港股通基金交易经常会碰到的一些问题:
交易日为什么港股通基金却不能交易?
明明A股市场是正常交易的,怎么港股通基金却不能交易,中秋节明明才放假3天,怎么16日开始就不能交易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港股通交易的一个基本原则:港股通仅在沪港深三地均为交易日并且能够满足结算安排时开通,所以投资港股通标的股票的基金,在某日为非港股通交易日时,这只基金就可能会暂停交易。
就以这次的中秋休假为例:
16、17日因为是非交易结算日所以港股通基金暂停交易,22日虽然A股是正常交易日,但是港股休市,所以港股通基金也暂停,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节也是,因为29日、30日不满足港股通交易结算安排,所以港股通基金从29日起暂停交易。
那还有哪些情况也可能遇到暂停交易呢?
除了法定节假日的安排,当香港遇到特殊天气影响的时候,港股通都会根据港交所的交易安排进行调整,比如台风和黑色暴雨期间,港交所会根据特殊天气的情况决定是否发出暂停交易的公告,随后港股通也会据此发出相应暂停交易的公告,而参与港股通交易的基金通常也会临时暂停基金交易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金赎回了,为什么那么久才到账?
在港股通基金的评论区,我们经会看到吐槽赎回港股通基金后到账晚的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小伙伴觉得,港股不是T+0交易吗?资金应该更快到账才对了啊,为什么港股通基金到账反而比一般基金还要慢一些呢?
其实这是港股通的股票交易规则决定的:
也就是说:港股通虽然是T+0交易,当天买入的股票当天就可以卖出,但是因为实行的是T+2交收制度,T日卖出港股的资金要在T+2日清算后,T+3日资金才可取,资金到账时间比A股晚。
而且很多基金公司也会综合考虑港股通基金如果遇到节假日,不满足资金结算安排,为了避免出现资金无法到账,所以港股通基金赎回到账时间设置上就会比较久,比如T+7资金划出,那么赎回款到账就更长了。
还有哪些需要关注?
01 注意港股通基金的风险:
港股市场没有涨跌幅限制,是的,你没有看错,港股通是没有涨跌幅限制的,而且港股与A股在交易规则、市场流动性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港股通的基金相比来说可能波动更大。
02 关注基金的含“港”量:
有些投资者投资买港股通基金就是冲着配置港股资产去的,所以基金的含“港”量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根据当前监管要求,非现金基金资产中不低于80%的资产投资于港股的基金,才可以在名字中显示港股等类似字样,但是市场上有一批成立较早的沪港深基金,则是在沪港深三地灵活选股,在实际投资中,并不必然投资于港股,所以具体情况大家在购买前还是要仔细看看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
03 关注基金公司团队和基金规模:
和A股市场相比,港股市场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机构投资者多,交易机制不同等。所以,在选择基金公司方面,可以挑选海外投资经验更丰富的基金公司。
对于基金规模来说,如果规模过大,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很难及时作出调整,但规模太小在面对巨额赎回的时候,受到的冲击可能较大,甚至可能面临清盘的风险,所以基金规模对基金经理的研究管理能力也是挑战,可以多关注规模适中的港股基金。
好了,关于港股通基金交易规则有什么不同今天就说到这里了,就好比入乡随俗,了解好了交易规则才能让投资更顺利!
#2021金融知识普及月#
风险提示
本文件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不属于基金的法定公开披露信息或基金宣传推介材料。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基金投资有风险,敬请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本公司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敬请投资人在购买基金前认真考虑、谨慎决策。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本文件的著作权归汇丰晋信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者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对本文件进行复制、发表、引用、刊登和修改。
3m理财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22年一季度,伴随证券市场的大幅调整,理财市场迎来首波“破净潮”。
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15日,处于存续期的净值型理财产中有2352只跌破净值1元/份。近期权益市场反弹后,产品净值才有所修复,破净产品数量重新降至千只以下。
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不仅牵动着投资者的神经,也考验着理财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
为使产品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都有稳健的表现,基于多资产配置的思想以及股债之间的弱相关性,多家理财公司推出了“固收+”产品,其中南银理财的“致远”系列表现较为突出。
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南银理财代表性“固收+”产品“致远一年定开3M”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高达7.29%。从策略上看,“致远”系列采用大类资产配置策略,坚持“债券+非标+权益”的资产组合,力争捕捉各类资产的投资机会并获取较高的风险收益比。
“债券+非标+权益”,南银理财“固收+”笃行致远
“固收+”中“+”了什么?
南银理财“致远”系列属“固收+权益”系列,即在债权类资产的基础上加入权益类资产,旨在让产品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都能获得稳健的收益。
就债权资产部分,管理人以票息策略为主,即通过灵活调整久期和杠杆水平来平衡收益与风险。其中,“非标”资产的筛选充分发挥了银行理财公司的资源优势,精选优质项目获取打底收益,以平抑净值波动。
就权益资产部分,管理人则采用FOF多头策略,即通过对权益市场的研究分析,买入未来存在上涨空间的公募基金,并结合市场环境调整总体仓位和风格,以期获得增强收益。
截至2022年6月30日,“致远”系列存量客户超过7万,存续规模超过164亿元人民币。
从存续期满一年的“致远”定开系列年化收益率来看,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该系列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均值超5%。其中,“致远一年定开3M”收益表现最为突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达5.9%。
“致远一年定开3M”资产如何配置?
“致远一年定开3M”成立于2018年3月20日,内部风险评级为R3(中风险),认购起点为1元,按年开放申购、赎回。
值得注意的是,该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根据封闭期进行了三次阶段性调整。具体而言,2019年3月20日至2020年3月18日,其业绩比较基准为“1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3.3%”;2020年3月19日至2021年3月18日,其业绩比较基准为“1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2.9%”;2021年3月19日起,其业绩比较基准调整为“中债新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90%+沪深300指数收益率×10%”。
从业绩比较基准的调整可以看出,该产品定价逐步市场化,从以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进行加点的方式过渡到追踪同期中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更好地体现了产品“固收+权益”的投资特征。
对此,“致远一年定开3M”投资经理表示,对“致远”这样*“固收+权益”的理财产品而言,业绩比较基准跟踪中债、沪深300指数,能更好地向投资者展示该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是一种更为科学的展示方式。由于该产品成立于2018年,正值“资管新规”发布之际,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基本不了解,所以为了便于投资者接受净值型产品,采用了一年定期存款基准利率为基准进行上浮的形式。通过业绩比较基准形式的变化,让投资者逐步了解净值型产品的特点。当该产品逐步有历史业绩且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有一定的接受度后,才考虑将业绩比较基准调整为指数形式。
从产品费用来看,“致远一年定开3M”销售服务费率为0.3%/年,固定管理费率为0.3%/年,托管费率为0.02%/年,前述费用均按日计提;不收取申购费和赎回费。此外,当产品的资产组合收益超过4%/年时,超过部分按30%收取超额业绩报酬。
据该产品2022年二季度报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致远一年定开3M”最后一个市场交易日资产净值为24.47亿元,份额净值为1.0192元,份额累计净值为1.2530元。
从期末资产组合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致远一年定开3M”以固收类资产为主,固定收益类、权益类、混合类资产在穿透前占总资产的比例依次为92.79%、3.29%、3.92%;穿透后占总资产比例依次为93.18%、4.31%、2.51%。整体来说,近半年来该产品固收资产持仓在92%左右,即以债券和非标筑底,同时增配少量权益及混合类资产,是较为典型的固收增强产品。
回顾今年上半年的运作情况,投资经理对课题组表示:“今年上半年宏观环境十分复杂,国内以稳增长为主线,但受多因素扰动,长端利率震荡区间明显收窄,使得波段交易获利难度大增。相对而言,信用债表现更好,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城投品种,由于一定程度上的供需失衡,表现较强。‘致远’系列在债券投资上以票息策略为主,精选个券,积极关注品种利差与骑乘收益,江浙地区城投的研究是我司的优势领域,‘致远’系列充分利用研究优势成果,收获颇丰。往后看,随着疫情对经济活动影响逐渐退潮,国内经济开始修复,债券市场预计会有一定调整压力,但考虑到外需走弱和疫情反复,预计调整幅度可控。”
展望后市,管理人在二季报中表示,该产品在债券投资上仍将坚持以票息策略为主,久期中性偏防御。权益方面,前期几大利空因素已经定价较为充分,预计市场进入相对稳态阶段,产品将在保持一定权益仓位的基础上,主要关注由于社融结构以及中长期信贷的可能改善带来的宏观经济相关板块的估值修复机会以及制造、出行、消费场景恢复后带来的困境反转机会。
“固收+”收益波动,如何看待致远系列的净值波动和回撤?
从历史兑付数据来看,“致远一年定开3M”4个投资周期的年化收益率虽有下降趋势,但总体表现较为稳健,兑付参考年化收益率均值为5.82%。
截至2022年6月30日,“致远一年定开3M”本投资周期参考年化收益率为7.15%,表现亮眼。投资经理对课题组表示,对于“固收+权益”产品,利用股债资产之间的负相关性进行对冲是降低产品净值波动的重要手段。但当股票短期出现急跌时,对冲效果就会弱化。今年上半年A股就属于这种情况,特别是今年3月中上旬还短暂出现了股债双杀的局面,更是放大了产品的波动和回撤。作为一种偏稳健型的多资产组合,“固收+”策略一般在流动性快速收紧时效果较差,而当前国内宏观环境货币收紧的概率较低,践行长期投资理念的投资者可以持续关注“固收+”产品。之后随着A股市场的回暖,“致远”系列今年净值也很快创出了新高。大类资产组合配置的有效性需要一定周期来体现,投资者不必为了短期的波动而过分担忧。拉长时间看,“固收+权益”依然可以给投资者带来稳稳的幸福。
同时,自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在2021年3月19日调整为与底层资产相关的指数后,整体而言产品收益率大幅跑赢同期业绩比较基准。
当前是否是配置“固收+”产品的好时机?
投资经理进一步表示,“固收+权益”的发行热,主要是由于低利率环境下纯固收产品预期回报降低,部分投资者希望获得更高回报,因而从纯固收产品转战至“固收+”产品。从估值来看,当前国内股债性价比也是股票占优,预计后期权益市场能带来比纯债更好的回报。但这并不是说“固收+”只适合这个时点买。作为一种偏稳健型的多资产组合产品,“固收+”其实对销售择时的要求很低,一般只有在货币政策快速收紧时,“固收+权益”策略会阶段性失效。当前国内宏观环境货币收紧的概率较低,践行长期投资理念的投资者可以持续关注“固收+”产品。
城商行理财公司如何发力“固收+”?
南财理财通课题组统计了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各家城商行理财公司的“固收+”产品系列,整体来看,各家打法各有侧重点,呈现出较为多元化的策略。
举例而言,苏银理财“恒源固收增强”系列主要投资于债券、非标资产、权益中性、另类策略等具备固定收益属性的资产。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成立满半年的一年期“恒源固收增强”系列所有产品业绩表现(未扣除超额业绩报酬)均达到业绩比较基准。
宁银理财皎月系列“固收+期权”产品挂钩大类资产配置指数“GMAT2”指数,期权结构为DNT结构(双边不触碰结构),能在不确定性较高的市场环境下充分进行资产分散投资。
南银理财对课题组指出,城商行理财公司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固收+”,关键在于了解客户需求,构建客户画像。由于不同区域城商行理财公司的客户特点不同,因此需要了解所在区域客户的需求特点,例如客户对产品投资期限、收益、风险、产品运作形态等的偏好,以便理财公司设定投资目标、大类资产配置比例以及*回撤控制目标等,进行更贴合需求的产品设计。
不过,对城商行理财公司而言,弥补在权益投研上的短板也是各家的重要课题。南银理财指出,城商行理财公司要充分发挥各类合作机构在固收和权益资产方面的投资优势,进行互补合作。以权益资产投资为例,城商行理财公司在股票直投方面较为薄弱,更适合在权益类资产部分采用FOF的方式,通过精选合作机构的形式开展投资管理。最后,城商行理财公司要总结自身投研队伍的优势,在某一领域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并进行持续深入打造。
(数据分析师李高毅对此文亦有贡献)( 设计:徐晖)
港股通交易后几天可以取出资金
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主题,并继续推出相关报告。
研究背景
2022年上半年,受累于俄乌战争、疫情反复、美国通胀等国际大环境影响,香港资本市场没能延续一年前的火热行情。尤其在IPO方面,作为过去十三年七次登上全球募资额榜首的IPO集资地,香港在2022年上半年表现不佳,无论是IPO数量还是募资额都较前一年锐减。
虽则如此,香港作为连通中国内地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桥梁,仍然处于不容忽视的地位。尤其在《外国公司问责法案》的阴影下,香港是很多中国公司赴境外上市时的*上市地。
基于以上背景,富途安逸学苑推出《境外上市微报告之解析香港IPO》,从港交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改革出发,以市场容量、行业表现、上市条件、上市流程等为锚点,全面剖析香港IPO。
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中国企业境外上市主题,并继续推出相关报告。敬请期待。
主要内容
简述香港资本市场
香港交易所及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证券市场蓬勃发展,香港各交易所纷纷成立
1891年香港首家证券交易所 ——“Stockbrok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中文名「香港股票经纪会」,亦称「香港股票经纪协会」),自此,香港拥有了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
1921年,香港第二间证券交易所「香港股份商会」成立。两间交易所于1947年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开始合力重建二战后的香港股市。
此后,伴随着证券业的发展,另外三间交易所也纷纷成立,包括1969年的远东交易所、1971年的金银证券交易所以及1972年的九龙证券交易所。
第二阶段:加强市场监管,四所合并,联交所成立
为了加强市场监管,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简称“联交所”)成立。1986年,四所时代正式划上历史句号,新交易所开始运作。1989年,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简称“香港结算”)成立,并于1992年投入服务,成为所有结算系统参与者的中央交收对手。
第三阶段:香港资本市场全面改革,联交所与期交所合并,「香港交易所」上市
为了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和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香港证券和期货市场迎来全面改革,联交所、期交所与香港结算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2000年6月26日,香港交易所以介绍方式在联交所上市。
截至2022年6月底,香港上市公司数量共有2581家,总市值达到7.75万亿美元。港股近三个月日均成交额为132亿美元,与A股的892亿美元和美股的4076亿美元相比偏低。从日均换手率来看,港股近三个月的日均换手率也更低一些。这与港股的投资者结构有一定关系。港股投资者以机构为主,多为长线持有,交易频率不会太高,这是港股流动性偏低的主要原因。
香港是中国与全球连接的桥梁,一方面,香港投资者的结构以境外机构投资者为主,另一方面,香港与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让香港市场与内地资本市场深度连接。基于以上原因,港股表现会与A股及美股均产生一定程度的共振效应。
从市盈率来看,恒生指数年初至今的平均市盈率仅有10倍左右,美股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等均在20倍以上,纳斯达克指数甚至达到30倍。港股一直以来被称为“价值洼地”,也确实名副其实。
从行业分布来看,金融、可选消费、信息技术三大行业,支撑起了港股61%的市值比重。
金融行业一直是港股占据*市值比重的行业。市值排名靠前的公司以银行、保险为主,包括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以及以友邦保险、中国平安为代表的保险巨头。
可选消费是港股第二大行业,总市值达到1.5万亿美元,代表公司包括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等电子商务及在线消费,也包括比亚迪、理想汽车、李宁等消费品牌。
信息技术是近些年伴随着上市制度改革而崛起的行业,曾经主要靠腾讯一家公司撑起信息技术行业的市值。制度改革后,一方面,海外*的信息技术公司纷纷回港,如网易、百度等,另一方面,新兴互联网行业头部公司也接连登陆港交所,快手、小米是其中的代表。
香港是全球领先的IPO集资地。2009-2021年这十三年期间,香港有7年登上全球IPO集资额榜首。尤其是2018年的上市制度改革,为香港资本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两方面显著改善了香港资本市场:
在行业分布上,新经济公司IPO数量井喷式增长
自从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共有198家新经济公司成功上市,IPO募资额总计达到8528亿港元,新经济发行人融资额占IPO融资总额的65%*。从行业结构上,改变了以金融、制造、房地产等传统行业为主流的格局。
港股流动性获得明显提升
2021年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额达到1667亿港元,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额达到417亿港元,分别较2017年提升89%和325%*。一方面,优质大市值公司在港上市,吸引更多资金配置于港股,另一方面,港股通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的重要通道,也为港股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这些都进一步促进了港股流动性的改善。
2014-2017年,IPO集资额占比*的三大行业分别是金融、消费和公用事业。2018-2022年,IPO集资额占比*的三大行业转变成了资讯科技、消费和医疗保健。传统行业不再是IPO的主力军,代表着前沿技术的新经济公司逐渐走到舞台的中央。
“2018年的上市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结构。”港交所主席史美伦的这句话准确地描述了上市制度改革的影响。
以医疗保健行业为例,在港交所推出18A上市制度,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后,越多越多生物科技公司*香港作为其上市地。香港由此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亚洲*、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集资中心”。
2018年之后,香港大型IPO频出,当年募资额TOP3中国铁塔(588亿港元)、小米(426亿港元)、美团(331亿港元),相比于前一年的TOP3,募资额同比增加232%。小米和美团成为同股不同权上市新规后的尝鲜者,此后,越来越多的高市值新经济公司来香港上市,快手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1200倍,冻资额达到1.28万亿港元,成为港股“冻资王”。
2019年,阿里巴巴回港第二上市,募资1012亿港元,成为当时全球*的IPO。阿里巴巴的上市也助推香港蝉联当年的全球IPO募资额第一。2020年及2021年,京东、网易、百度等纷纷加入回港大军,为当年贡献了亮眼的募资规模。京东、网易分别以346亿港元和243亿港元募资额位列当年募资额第一和第三,百度则以239亿港元募资额,位列2021年募资规模第三。
2022年上半年,无论是从公司数量还是募资规模来讲,香港IPO都经历了断崖式下跌。伴随着下半年全球宏观环境企稳,期待有更多*公司来香港上市,提振IPO行情。
港交所上市规则详解
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出《上市规则》重大改革,*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及合资格的海外上市公司来港第二上市,由此开启港股新篇章。
2021年,港交所继续推陈出新,对《上市规则》进行多次修订。
2021年10月,港交所修订上市发行人的股份计划,将股份奖励计划(RSU)纳入监管,对激励总量、激励个量等要求予以调整。
2021年11月,关于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予以修订,降低第二上市门槛,放宽双重主要上市接纳范围。
2021年12月,港交所正式推出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上市规则,对于SPAC上市的模式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与上市标准,参考美国的经验,港交所结合香港的资本市场环境,做了一定的本地化约束。
从具体的财务标准来看,港交所主板提供了三套财务标准,分别是盈利测试,市值/收入测试以及市值/收入/现金流测试,企业根据自身财务状况三选一即可。
值得关注的是,从2022年1月1日起,港交所时隔28年*修订了财务条件,将盈利测试门槛由“最近一个财政年度不低于2000万港元;及前两个财政年度累计不低于3000万港元(三年累计盈利不低于5000万港元)”调整为“最近一个财政年度不低于3500万港元;及前两个财政年度累计不低于4500万港元(三年累计盈利不低于8000万港元)”。
近些年,港交所也通过上市制度改革为不同上市方式、不同股权结构、不同行业的公司,提供了更加“量体裁衣”的特殊财务门槛。让海外发行人、同股不同权以及生物科技公司等能够更加灵活地来香港上市。这些举措在为香港资本市场提升市场多样性、流动性及深广度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财务条件之外,港交所在股东结构、投资者门槛、后续融资、高管减持等方面,均给出了详细的规定。在股东结构方面,港交所要求公司股东人数要不少于300人,发行后公众持股比例不低于25%。新股发售时,面向大众公开发售的部分需要占发售总额的10%。
为了满足港交所在股东人数和公开发售方面的要求,公司在新股发售时除了积极面向机构投资者推介公司,获得更优质的机构资金,也需要兼顾个人投资者,避免因股东人数未达到标准或整体认购不足导致上市失败或延期。
港交所上市流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发行人准备阶段、港交所审批阶段和推广及上市阶段。
第一阶段:发行人准备
发行人需要委任保荐人及其他专业顾问,在各方的参与下进行尽职调查并准备上市申请文件。此阶段一般需要8-16周。
上市申请文件包括上市申请表、招股书、会计师报告、物业估值报告等材料。其中招股书是需要花费最多心血的,它是投资者做投资决策时重要的参考材料,也是发行人*对公众全面剖析公司业务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
第二阶段:港交所审批
港交所收到发行人提交的A1申请资料后,会对文件进行审阅,期间可能会就上市文件中的内容对公司进行多轮质询,公司及保荐人等参与方需要解答监管部门的意见和询问。此阶段一般需5-12周。
第三阶段:推广及上市
通过港交所的聆讯之后,公司可以进行市场推介和招股,最终成功完成上市。此阶段一般需要5-8周。市场推介包括预路演、分析师路演、全球路演等,通过了解路演时投资者对公司价值认可程度的反馈,公司逐步缩窄定价区间并敲定最终发行价。
在上市过程中涉及到众多的服务中介,包括投资银行、律师、审计师、行业顾问等等。
投资银行是中介机构的总协调,负责统筹IPO项目,承担IPO过程中的整体销售工作。投资银行在IPO中可能担任多种角色,包括保荐人、全球协调人、簿记管理人、牵头经办人等等,不同角色的权责范围有所不同。
律师包括国际律师和境内律师,国际律师及境内律师分别囊括公司律师和承销商律师。负责公司境外架构搭建、撰写及审阅招股书、企业尽职调查及提供法律意见等。
其他参与中介包括:审计师、行业顾问、物业评估师、印刷公司、PR公司、ESOP服务商、股票托管行等等,以上服务中介均在IPO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如想获取《境外上市微报告——解析香港》,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r2PkGduonqztRhEeGJCZBg?pwd=g27v 提取码: g27v
参考资料:
[1] 香港交易所官方网站https://www.hkex.com.hk/?sc_lang=en
[2] 香港交易所及其市场的发展历史https://sc.hkex.com.hk/TuniS/www.hkexgroup.com/About-HKEX/About-HKEX/History-of-HKEX-and-its-Market?sc_lang=zh-HK
[3] 香港交易所IPO快讯-2022年6月
[4] 选择香港交易所https://www.hkex.com.hk/Join-Our-Market/IPO/Listing-with-HKEX?sc_lang=zh-HK
[5]【赴港IPO教企必读】港股上市中介哪家强?费率几何?-广证恒生
报告说明
一般声明
本报告发布的数据和结论仅为提供参考信息的作用。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都是从可靠且合规渠道所得,但报告发布方对信息、观点以及数据的时效性、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报告所发布的信息、观点和数据有可能因发布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变得不再准确或失效,报告发布方不做任何承诺删除报告中的已过时信息,对相关信息的变更或更新不会另行通知。
本报告所分析的数据来自公开信息、第三方数据平台及富途平台。本报告中所包含的信息不构成财务、法律、税务、投资咨询或其他建议,不应成为做出任何财税法决定的*依据,依据本报告所发布的信息以及所表达的意见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行事者自负,与报告发布方无关。
报告发布方对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本报告信息而引发的任何直接、间接、偶然损失免责。本报告所含全部内容的版权归报告出品方所有,未经报告出品方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翻版、分发、复制、转载、发表、许可或仿制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
港股通卖出的资金什么时候到账
互联网整顿,大概的印象是开始于蚂蚁上市失败,这已经是2020年的事情了,3年了。
在那之后,阿里、腾讯、头条、美团等等国内互联网巨头都做出过各种各样的表示和举措。
腾讯是在2021年12月23日的公告里说要分京东股票的,当时可以说是震惊股票圈啊,因为谁都没经历过。而且这还涉及到港股通,因为腾讯控股00700是港股通标的,南下资金不仅可以买,而且是重仓。但是,京东集团-SW 09618 没有进入港股通,南下是买不了的。
今天,京东集团-SW 09618 的股票到账了,每21股腾讯可分得1股京东,除不尽的话,最后那一股应该是按四舍五入。
进账户里看了一下,同时还中了一张中银发债。
公告说,在发了这么多的京东股票之后,腾讯仍然持有的京东股票将减少到大约2.3%。
不知道咱们国家对于垄断的定义是多少,或者,腾讯未来不再考虑任何主业以外的业务了,比如电商,应该是不会再纠结了。
港股通账户里中的京东,应该是只能持有或卖出。
去年12月23日的时候,港股京东的收盘价是259.6港币。上周五京东的收盘价是228.8港币,腾讯的收盘价是356.4港币。不算税,假设明天能以收盘价卖出,则21股腾讯得1股京东的股息率是3.05%。
估计明天会有很多A股的散户砸盘,不知道砸完了能不能至少买个京东plus。
此外,腾讯仍旧会按计划派息,跟去年一样,每股1.6港元,预计6月6日到账。
还有,腾讯在上周五还在市场上回购了3亿元港币的股票。
不过用处不大,周五仍然收了个 -2.62%。周五晚上,中概在美股继续跌,所以,明天就平常心吧。
【相关阅读】
北上外资前100名(2022.03.19)
副国级的利好
观察创业板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港股通卖出后资金什么时候到账》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港股通卖出后资金什么时候到账、3m理财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标签: 港股通卖出后资金什么时候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