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3、中国姓伍的名人
出生不能选择,但命运可以选择。
这句话在伍子胥看来就是一个笑话。
伍子胥出身官宦世家,从祖上伍举追随楚庄王开始,到父兄竭尽所能扶持楚平王却最终被害结束。这一路走来,大起大落,没有谁能理解伍家的苦楚,当然也不能解决几千年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困局。
伍子胥从父兄被害的那一刻,就被命运推上了复仇之路,可以说没有选择,*可选的就是怎样复仇。
生而复仇,亡而诅咒,也算得上*后无来者了。
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伍子胥姓伍,名员,字子胥,后以字称。伍家自祖上出现了一个名人伍举之后,可以说在楚国声名远播。
伍家世代侍奉楚王,按理来说,一直这样不会出现什么纰漏。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即楚王一两代可能没什么问题,但人总是会变的,何况过了几代人。还是那句话,该来的,总也逃不过。
到楚平王的时候,伍子胥的父亲伍奢给楚太子建做太傅。费无极也给太子建做少傅。
费无极这个人阴险狡诈,善于阿谀奉承和背后捅刀子。
有一次,平王派他到秦国为太子建娶亲。结果到那一看,这个秦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他觉得机会来了,赶紧回来告诉楚王说:这是一个绝代佳人,我思来想去,还是给大王留着,而太子建可以另娶媳妇。
再说平王呢,也是酒色之徒,听说秦女是世间少有的佳人,岂能放过?于是他自己娶了秦女,并生下一个儿子叫轸,给太子建另外娶了媳妇。
费无极利用秦女巴结上了平王,心里这个美啊,几天几夜睡不着觉。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又无精打采了。
原来,他担心平王老去,太子建继位,那非宰了他不可。出于这种考虑,费无极开始背后捅刀子。
平王自从娶了秦女并生下儿子轸后,恨不得两个人天天粘在一起,形影不离。这样,就渐渐地疏远了太子建母子。
平王看到太子建就厌烦,太子建见到平王也是死不对眼。常言说“眼不见,心不烦”,平王一想得了,远点待去吧,就派太子建驻守城父,保守边疆。
这样一来,费无极乐坏了:真是想啥来啥,这不正是诋毁太子建的大好机会?只要我天天去说,平王不信也得信。
于是,他对平王说:太子建因为秦女的缘故,早就心生不满,希望大王早做打算。我听说太子建正在招兵买马,训练军队,不几日就要杀入都城。
平王虽说昏庸好色,但要说儿子造反还是不信的。所以他把太傅伍奢召来询问。伍奢对平王说:大王是一个明白人,怎么能一念之间,就听信小人的谗言,而忘记父子情深了?
费无极煽风点火道:大王,这事微臣敢撒谎吗?难道我的脑袋不要了?请大王立刻定夺。
平王耳软心活,你倒是找人核实一下啊,可他没有,费无极说啥是啥。
费无极继续对平王说:大王还被蒙在鼓里,太子建阴谋篡位,再不下手,后悔晚矣。
平王听完后,眼眉都立起来了:还有这事?他手指着伍奢道:太子建之所以这样,跟你的教育脱不了干系,你们是不是想着加害于我?这还得了,来人,把伍奢拿下!
同时,平王还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追杀太子建。万幸的是奋扬良心未泯,提前告诉太子建:快走吧,你爹要杀你。于是,太子建逃往宋国。
2.父兄遇害,只身逃亡
太子建走了,暂时逃过一劫,但伍奢一家都还在。费无极一合计,老伍家的人都挺厉害,这个时候如果不趁机扳倒他们,将来他们家与太子建联起手来,自己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费无极又对平王说:伍奢有两儿子,听说和太子建交往甚密。如今太子建逃亡,他们的父亲又下狱,如果不能及时除掉他们,将来必定是心腹大患。我们可以用伍奢做诱饵,钓他的两个儿子来上钩。
平王照办,对伍奢说:想活着,就叫你的两个儿子来;不想活,我马上处死你。
伍奢说:我大儿子伍尚老实巴交的,你一说,他肯定能来。但我二儿子伍员(字子胥)平时就不听话,而且善于隐忍不发,他能猜测到来的结果,肯定不会来。
知子莫若父,一点不假。平王派人去召伍奢的两儿子,并告诉他们:来了,你们的父亲可能活着;不来,你们就等着收尸吧。
果然,伍尚一听就想去,被伍子胥拦住了:大哥,你怎么那么傻啊,动动脑子想一想,这是平王拿父亲做诱饵,钓我们去,去了必死无疑,就报不了仇了。我们赶紧逃走吧,将来找机会再报仇雪恨。
伍尚说:我知道去了,父亲也可能会死,但若是不去,岂不被他人笑话连自己的父亲都不要了,这就是不孝。弟弟,你赶快逃走,将来为伍家报仇,我要为父亲去死。
伍尚束手就擒,慷慨赴死,令人感叹。使臣还想抓伍子胥,结果他们想错了。伍子胥好功夫,文韬武略样样精通,马上步下刀箭纯熟。
伍子胥拉满弓对使臣说:我第一箭射你的帽子,第二箭射你的耳朵,第三箭射你的咽喉。说着,抽箭拉弓,弓弦一响,正中使臣帽子,使臣惊出一身冷汗。
接着,第二箭,弓弦一响,正中使臣左耳,鲜血溅了使臣一身。紧接着,伍子胥又要射第三箭,使臣吓得屁滚尿流,赶紧滚出了伍家。
再说伍尚来到楚都,与父亲伍奢同时遇害。
伍子胥听说太子建在宋国了,就前去追随他。但诸事不顺,正赶上宋国内乱,他只好和太子建一起逃到郑国。郑国人对太子建非常友好。
可就在这时,又出娄子了。
太子建不太老实,你在郑国好好待着呗,可他不,他又去了晋国。而且听信晋倾公一面之词,阴谋颠覆郑国,与晋平分郑国土地。这事被郑定公和子产知道了,非常生气,于是杀了太子建。
太子建有一个儿子叫胜,伍子胥看到太子建被杀,十分警觉,他感觉如果不马上走,就会有性命之忧,于是他带着胜连夜逃往吴国。
3.借吴伐楚,报仇雪恨
伍子胥还没到吴国都城,就病倒了,不得已停了下来。最后他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只能靠着要饭,来到吴都。此时的伍子胥,身上破破烂烂,跟一个叫花子没啥区别。
伍子胥通过吴国的公子光见到了吴王僚。那时,僚刚刚执政,公子光是将军。
当时,丝绸相当名贵,吴和楚两国都拿丝绸与诸侯国做交易,换得本国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军事力量。
楚与吴边境地区都养蚕,两国的女子经常跨界采集桑叶。一开始,地方官员还能掌控局面。可是后来,两国女子大打出手,通过外交途径也不好使。两国的士兵都怒目而视,最后发展到兵戎相见。
吴王僚派公子光攻打楚国,一个照面,就把楚的钟离和居巢攻克了,但却没有占领。
这时,伍子胥对吴王僚说:楚国外强中干,内有小人得志,外有大臣蒙难,大王只要派公子光伐楚,定可一战成名。
但公子光却对吴王说:伍子胥说话千万别信,大王知道吗?他的父兄被楚王所害,劝你兴兵是假,报他家仇是真。吴王一听是这么回事,于是不再发兵击楚了。
伍子胥是干什么的,眉睫毛都是空的,里面装的都是心眼。听公子光这么一说,就知道这小子有野心,想杀吴王自立,而军队就是他的资本,所以他不可能对外用兵。
于是,伍子胥决定韬光养晦,伺机而动。他先向公子光推荐了专诸,随后和胜一起到乡下种地去了。
又过了五年,楚平王去世,他与秦女的儿子轸继位,称昭王。
楚国正办丧事,吴王僚趁机发兵袭楚,不料却被楚军断了后路。公子光乘国内空虚,命专诸刺王僚,自立为吴王,后称吴王阖闾。
阖闾称王后,召回伍子胥,官拜行人,与他共谋国事。
那边,楚国也出了事。昭王杀了嚭宛、伯州犁,伯州犁的孙子伯嚭逃到吴国,吴国任他做了大夫。而吴王僚的两个公子听说老爹被阖闾杀了,干脆就投降了楚国。
阖闾自立后,与楚国经过四次大战,逼得昭王出逃,被人藏了起来,伍子胥没有找到。于是,伍子胥刨坟掘墓挖出楚平王,鞭尸三百才算泄愤。
但是,有向灯的,就有向火的,有一个人对伍子胥的做法不认同。这人叫申包胥,还是伍子胥至交好友,想当初两个人在一块,搂脖抱腰无话不谈。现在,伍子胥想报仇,立场变了,两人的关系也就变了。
伍子胥临跑时,告诉申包胥将来一定要把楚国灭了。申包胥这时却说一定要保护楚国。于是,两个人站成了对立面。
问题是申包胥想保护楚国,拿什么保护,红嘴白牙就能保护了吗?没有办法,申包胥跑到秦国求救兵,可秦王不答应。
于是,申包胥就想着“哭吧”。只要秦王一上朝,申包胥就开始哭,一直哭了七天七夜,后来流的不是眼泪是血水,这才感动的秦哀公。借了兵车五百辆,去救楚攻吴。
别说,还真打败了吴军,楚国总算起死回生。又过两年,吴国败强楚,镇齐晋,降越国,军事达到全盛时期。随后进入吴越争霸时代。
4.吴越争霸,预言成真
有一次阖闾亲率大军攻越国,越王勾践也亲自迎敌,两人各自挥剑相向。
论剑术两个人不相上下,勾践也就比阖闾高出一头发丝,但就是这一点点,阖闾就赶不上勾践了。两个人拼到最后,被勾践来了一个蹬里藏花,刺伤了阖闾脚趾,吴军只好败下来。
不料,阖闾伤口感染,按现在话讲叫破伤风,回到吴国就不行了。临死前告诉太子夫差一定要杀了勾践,报仇雪恨。夫差答应了下来,当晚阖闾就死了。
夫差继位后,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兵马,第二年伐越大胜。勾践只好派文种重金贿赂太宰嚭,请求他放自己一马,并且把越国也交给吴国治理。太宰嚭贪财,就答应了勾践的条件。
这时,伍子胥说:越王勾践能屈能伸,隐忍不发,将来必是大患。但夫差却认为目的已经达到,就采纳了太宰嚭的计策,与越议和。
此后的十年,伍子胥三番五次想要除掉勾践,但都被太宰嚭否决,而夫差就信太宰嚭的。
但是夫差不知道,这些年太宰嚭捞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拿了越国这么多好处,嚭能不替人家说话吗?
伍子胥虽然在军事谋略上胜人一筹,但在政治上还是嫩了点。
太宰嚭怕自己收受贿赂的事情败露,就在吴王夫差前说伍子胥坏话:大王啊,伍子胥这个人哪都好,但就是计狠心毒。您上次说要攻齐,他说什么也不让,结果大王打了大胜仗。
为这事,伍子胥感到没脸见人,这人心怎么想的就不知道了。现在您要出兵,他却说有病不能去,这人心怀叵测,不可不察。而且我听说他把儿子托付给了齐国鲍氏,他想干什么,很难说啊,希望大王心理有一个准备。
太宰嚭一手遮天,党羽遍布朝野,都吃太宰嚭的门路。当大家都说伍子胥怀有异志,里通外国,假的也变成真的了,夫差不得不信。
所以吴王夫差对太宰嚭说:我怀疑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现在这么多人告发他,我又要出征,此人留着真是一个祸害。罢!罢!罢!我虽说爱才,但更爱江山。
于是,夫差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
伍子胥立即明白了,不仅长叹:太宰嚭将要作乱,夫差却想杀我。我就想不明白了,当初没有我,你夫差能当上吴王?噢,敢情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现在缷磨杀驴了。
于是他告诉家人和门客:你们在我的坟上种上梓树,等到能够做成棺材了,就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都的东门楼上,我要亲眼看看越国是怎么灭吴的。然后自刎而死。
吴王听了这番话,气得七窍生烟。他伍子胥想埋土里,还要种树,还要看吴被越灭掉,死了还这么咒我和我的国家,这还了得?于是,夫差把伍子胥尸体装进皮袋子里,扔在江中。
过不了多久,吴国的后院起火。
原来,勾践取得夫差信任,卧薪尝胆,终于打造出一支*的军队,专门用来灭吴的。
夫差去黄池会诸侯前,还召见了勾践,说:我要离开一段时间,会带上军队,你要替我看好家。勾践满口答应。
结果,夫差把军队带走了,国内空虚。勾践心说我早就等这一天呢,今儿终于等到了,我答应你,那叫演戏,现在才是动真格的。
这时的吴国哪架得住勾践大军啊,一个照面,吴军大败。
勾践杀入吴都,杀掉太子,夫差一听差点晕了过去。这回完了,辛辛苦苦积攒的这些家业都被越国掠走了。夫差只好急急忙忙回国,派使者重礼和越国议和。
但是夫差没有勾践的两下子,从此一蹶不振,按现在词讲就是开始走背运。和谁打,都打不过。勉勉强强维持了九年,伍子胥的预言终于变成了现实——越灭吴,吴王夫差自刎,太宰嚭被杀。
一个人的悲剧是时代造成的,但有时命运却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是命运捉弄人,而是人有太多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一旦充斥大脑,人就会干傻事,小则损失了一些钱财,大则丢掉了性命。
审稿:红瓦绿墙
校对/配图:潇雲
分享不易,请勿抄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寿司是一种日本菜,由醋饭和各种海鲜和鱼制成。也有适合不喜欢生食的人的寿司。如熟虾、烤鳗鱼、玉子烧等。
虽然在银座地区或港口附近的*餐厅提供的寿司显然非常美味,但如果你想以较低的价格吃寿司,建议去传送带寿司,因为那里的寿司每盘大约是100日元。
寿喜烧通常材料包括肉片和各种蔬菜等,以日本特殊的酱汁作为汤底,最后蘸上 生鸡蛋的日本菜。
拉面可以说是道教中*的面食,它几乎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代名词。最初是用鸡骨做汤底,但近年来,牛肉、猪肉甚至海鲜也被用来做汤底,这也使得口味越来越多样化。
伍姓是中国人常见的姓氏,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一百一十六位,尤盛于粤湘地区。当今伍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13%,总人口大约在171万。
伍的名义
伍的定义是交互错杂,三人相杂谓之参,五人相杂谓之伍。在甲骨文的五字中,X象交错形,二是会意指在两物之间,五的本义是交错。那么,伍字是指人之间的交错,引申为队伍、古代军队的最小编制。最早的伍氏族是出自军队,以伍为其氏族的族徽和氏族的名称。
伍姓起源
伍姓的起源与演变主要有二:
一、出自黄帝之臣伍胥
伍胥是黄帝的谋臣,曾与邓伯温一起制定克敌攻城之策,因其后代没有显赫者,这支伍氏不见经传。
二、源出芈姓
春秋时,楚庄王时有臣伍参,曾参与楚庄王与晋国的争霸,协助大将孙叔敖击败晋军,以贤智和军功升为大夫,湖北的南漳或为伍参的初封之地。其子举食邑于椒,谓之椒举。有二子曰椒鸣、伍奢。椒鸣得父的封邑,伍奢以连尹为太子建太傅。伍氏为伍参之后。芈姓伍氏的历史大约有2600年。
外族基因融入
伍姓的血液比较纯一,历史上很少有其他民族的血液融入。直到明朝时期,西北的回族中出现了伍姓,此伍姓出自回回人经名“吾斯玛乃”首字译音,并由甘肃向东南迁移,明末清初定居于南京。北方的另一民族蒙古族中的一些姓如:台本氏、合宾哈拉哈氏、科尔乔得氏、他班昂氏、斡托儿氏,都在清朝时取汉姓伍,成为北方地区伍姓的组成。而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伍姓,主要在唐宋时期由汉族的伍姓融入鄂湘黔地区土著,成为目前苗族、土家族中伍姓的主要原因。
伍姓分布
在1000年中伍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目前群体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湖南、四川,这三省集中了伍姓人口的55.6%。其次分布于广西、贵州、湖北,这三省区又集中了伍姓人口的18.9%。当今伍姓的第一大省为广东,大约占全国伍姓人口的20.9%。全国形成了北起湖北,南接广东,西联川贵、东含江西的伍姓聚集地。
伍姓血型
伍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
O型占37.1%,A型占29.2%,B型占26%,AB型占7.7%。
伍姓名人
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一作芸,又有地方称作贠(yún)),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今苏州)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伍子胥构筑了周长47里的大城和周长10里的内城姑苏古城,对苏州的水利建设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率众开挖了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江,后借此率吴军大破楚国。公元前484年,伍子胥自尽身死。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所灭。
伍廷芳
伍廷芳(1842年—1922年),本名叙,字文爵,号秩庸,出生于新加坡,汉族,广东新会西墩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外交家、法学家。伍廷芳于英国伦敦学院攻读法学,获博士学位及大律师资格,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及香港立法局第一位华人议员。1896年被清政府任命为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公使,签订近代*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主要著作有《伍延芳集》《中华民国图治刍议》等。
伍修权
伍修权(1908年—1997年),出生于湖北武昌,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国*解放军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他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担任红三军团副参谋长、东北军区参谋长等职,是战时情报工作的卓越*,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了卓著的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伍修权曾担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职,是中国军事外交的开拓者和*。
伍姓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伍姓郡望主要有武陵、安定。伍姓以孝友为其堂号。“孝友”堂号典出春秋伍员。伍员,字子胥,其父亲伍奢、兄伍尚均被楚平王听信谗言而杀。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伐楚,入楚都城郢,掘楚平王坟墓,用鞭抽打楚平王尸骨三百鞭,报了父兄之仇。又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允许,伍员力谏不可,吴王不听,九年后吴国亡。其后人因其孝和友,以孝友为堂号。
伍姓的重要楹联有四副:
伍陵归阴;文定忠忱。
惠是棠君;才真国士。
抱朴武陵阴;文定儒家风。
必孝友乃可传家,兄弟式好无他,即外侮何由而入;惟诗书方能格后,子孙见闻只此,虽中才不致为非。
宋朝时有《百家姓》记录了506个姓氏,明朝又根据当时的情况,编辑了《千家姓》记载了2398个姓氏,到了现代社会,经过相关专家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见于文献当中的姓氏共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
解放以来,北京市户口档案登记在册的姓氏有2200多个,上海登记的有1400多个,这基本上是比较常见的中国姓氏的数据了。那么这么多中国姓氏,他们上面的祖先都是谁呢?今天作者就大概的捋一捋这当中的关系,让大家在两分钟之内找到大多数常见姓氏的祖先,看看自己是古代哪位大能的后裔。
中国古代的姓氏一般是以封国为姓的,为了便于梳理和归纳,,以及最快地找出大多数常见姓氏,我以战国七雄加上周国8个国家产生的姓氏来梳理中国姓氏。
1周国
周国是周王朝的额核心,它由周文王姬昌奠基,并由周武王姬发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所以出自周国的姓氏基本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的爷爷是姬亶父,姬亶父是轩辕皇帝第35代孙。出自周朝的姓氏有哪些呢?首先就是姬姓了,不过大部分姬姓后来 以自己的封地改为氏,比如姬姓的姬奭被封到燕国,他的后人就以燕为姓(实际上应该是氏)。
周国分封了很多国家,后来都变成了自立门户的大姓,比如公元前806年为了拱卫王室,周宣王派自己的弟弟姬友建立了郑国,后来他们形成了郑氏;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是周成王的弟弟姬叔虞建立的,他的后代姓 晋。同时,吴国周太王(姬亶父)长子泰伯之后,所以吴姓的出处是周太文或者泰伯。
周朝直接产生的比较*的姓氏还有鲁国鲁氏、管国管氏、蔡国蔡氏、曹国曹氏、霍国霍氏、卫国卫氏、沈国沈氏、毛国毛氏 、应国应氏、单国单氏、杨国杨氏、刘国刘氏、魏国(战国七雄之一)魏氏、韩国(战国七雄之一)韩氏。另外天子的后代常常让自己姓“王”,所以王氏一部分出自周国。
2 秦国、赵国
之所以把秦国和赵国放一块,是因为它俩是同一个祖先。伯益是颛顼的重孙辈,由于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他被赐姓嬴。伯益的后代有一个叫飞廉,飞廉有2个儿子比较出名,,一个叫恶来(商纣王手下大将),一个叫季胜。恶来的秦非子因对西戎作战有功被封为秦王;季胜的后代赵烈侯在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建立了赵国。
所以秦氏、赵氏、嬴氏(姓)都是飞廉的后代,同时伯益后代当中还有大姓氏徐氏、黄氏、江氏。伯益的后人当中有专门做执法官员的,官职为“理”,他们是李氏的祖先。赵国有个贵族叫赵奢,他是纸上谈兵主角赵括的爹,赵奢的封地为马服,所以他是马氏的祖先。秦武公之子名为公子白,他的后代姓白。
再往前追溯,颛顼的侄儿有一个叫做帝喾,帝喾有个儿子叫契,契与尧是异母兄弟。契随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子,子姓出自这里。契的后代成汤建立了商朝,商姓出自这里。商纣王灭亡之后,周封商纣王微子启于宋(至于为啥要封敌国的君主——因为这是当时的传统,而且他们本质上是一家人),宋氏出自这里。另外颛顼的曾孙生了彭祖,彭祖是后来钱氏的祖先。
宋国有个*的国君“字”叫做“武庄”,死后谥号为“戴”,他是武姓、庄姓、严姓(汉朝避讳皇帝刘庄的名字,庄姓改 为严姓,所以“庄严”本一家。)、戴姓的祖先。宋国第五任国君宋闵公的五世孙叫孔父嘉,他的六世孙是孔子,也就是孔姓的祖先。宋国灭亡后,一部分人改姓朱,朱也有部分是舜帝之子丹朱的后代。
3 齐国
齐国,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封国,首先他肯定是齐姓的祖先了。姜子牙姓姜,所以也是姜的祖先,姜子牙又是吕氏,所以他还是吕氏的祖先。《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所以他还跟“申氏”在许多年前是一家人。姜子牙又出自哪里呢?
姜姓出自炎帝神农氏,神农氏的后代当中有一支是轩辕氏——也就是黄帝了。所以姜子牙算是跟“黄帝子孙”血缘关系稍微远一点的一支(实际上没有,因为基本上就是在不停的互相通婚)。齐国传自太公八世孙姜赤,其次子被封到了“高”这个地方,所以高姓就出来了,他的另外一个儿子被封到了“卢”,也就是卢姓的来源。
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生庆克,庆克的后代姓庆,“庆”又可以说是“贺”,后来为了避讳就产生了“贺”这个姓氏。姜子牙的孙子叫姜德兴,他把王位让给了姜叔乙。隐居“崔”,这就是后来望族“崔氏”的出处。同时还有桓姓、查姓、柯姓、年姓、浦姓、柴姓、丁姓、骆姓、章姓、聂姓、国姓都出自齐国姜子牙的后代。
后来齐国被陈完的后代取代,所谓陈完,是因为他是陈国王子,陈国是舜帝的后代,本姓妫,因为舜帝出生于妫水。陈完为田氏,所以又叫田完。公元前386年,陈完的后代田和取代姜姓做了齐王。田完五世孙为田书,因军功被赐姓孙。秦灭齐国后,部分齐国王族改为王氏。所以田、陈、妫、孙以及部分王姓都是田完的后代。
4 楚国
屈原在楚辞当中写到“帝高阳之苗裔兮 ”,可见屈原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即颛顼,黄帝孙也。屈原是楚国王室,所以楚国出自颛顼。颛顼的曾孙除了生了彭祖之外(钱姓的始祖),还生了季连,他是楚国的祖先。楚,又为芈姓,所以楚国有个公主叫芈月,他们是芈姓的祖先。楚国先祖名芈熊,所以熊也出自楚国。
芈姓成为荆楚18姓之祖,也就是说它分出去了18个姓氏,分别是:
伍姓,伍子胥等就是楚国贵族;屈原,产生了屈氏,楚武王子瑕封于屈,后以为氏;楚公子燕,封项城,姓项氏;楚公子亹封于蓝,谓之蓝尹,是为蓝氏;楚公族熊婴奔齐,更姓麻氏;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为钟氏之祖先;鬻熊之后倚相,为左史,产生左氏;还有靳氏、景氏、鄂氏、卓氏、能氏、庄氏、慎(真)氏、敖氏、荆氏、红氏、上官氏。共18个姓氏出自芈。
另外楚王曾经与邓国联姻,然后外甥灭亡了舅舅的国家,邓国的人以邓为姓。邓出自商朝王室。
5 燕国、魏国、韩国
这3个国家都为周国王室的分支,在这里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黄帝的孙子 “挥”发明了弓箭 ,任职弓长之官,即张姓祖先。他们后来在晋国,最后去了韩国,世代在韩国为相,张良就是韩国贵族张氏的后代,曾经多次准备复国。
看完这些姓氏之后,大家是不是对姓氏有了更多的理解,是不是找到了自己姓氏背后的大能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姓伍的历史名人有哪些》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姓伍的历史名人有哪些、2018世界杯比利时vs日本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