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cba历届*
东帝汶是亚洲最年轻的国家,位于印尼群岛最东端的帝汶岛上,2002年才脱离印度尼西亚独立,成为整个印尼群岛除了印度尼西亚本身外,*的亚洲国家。
东帝汶的独立,事实上破坏了印尼群岛的政治“完整性”。而且该国人口仅132万,国土面积1.5万平方公里,都不足印尼的百分之一。
因此,印尼长期反对东帝汶独立,1975年东帝汶建国后便将其纳入印尼的版图。然而,东帝汶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最终还是赢得了独立。
▲东帝汶位于印尼群岛东端,距离澳大利亚很近
有意思的是,东帝汶的独立不仅将帝汶岛“一分为二”,属于印尼的西半部内还有一块东帝汶的小小飞地,即欧库西区。
欧库西区的面积只有815平方公里,一面临海、三面被印尼包围,与东帝汶主体相距100多公里,基本没有防御能力。
既然如此,东帝汶为什么能保留下这块飞地呢?
▲欧库西被印尼三面包围,一面临海,与东帝汶主体没有陆地相连
一、万岛万国
印度尼西亚拥有17508个岛屿,被誉为“万岛之国”,是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大国,国土面积191万平方公里,人口2.7亿,其中穆斯林占87%,是世界上*的伊斯兰国家。
16世纪之前,印尼群岛仅仅是一个群岛,从来没有实现过统一。星罗棋布的岛屿上生活着数以百计的民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语言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都属于南岛语系。
▲印尼群岛有数百个民族,直到近代才整合在一起
群岛西端的一些大岛,如爪哇岛、苏门答腊岛等等,在7世纪左右出现了一些信仰佛教的政权。与此同时,随着阿拉伯文明崛起,阿拉伯商人和移民把伊斯兰教传播到印尼群岛,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
由于海洋的隔绝,印尼群岛尤其是西部诸岛分裂为众多伊斯兰苏丹国。群岛东部的岛屿面积则普遍较小,人口不多,又远离通往中国和阿拉伯的航道,因而各方面发展十分缓慢,像帝汶岛的很多地方直到16世纪仍然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一些东帝汶内陆原住民仍然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以爪哇岛、苏门答腊岛为核心的印尼古代政权,名义上的疆域虽然包含大半个群岛,实际上却很少顾及到群岛东端的诸多岛屿,佛教和伊斯兰教都没有能够辐射到那里。
首先打破这种封闭状态的是葡萄牙人,作为大航海运动的先驱,葡萄牙人在1511年占领马六甲,代表着欧洲殖民者开始进入东亚地区。
由于国力相对弱小,葡萄牙人大多通过贸易手段从亚洲诸地攫取财富,尽量避免与强大的当地政权直接对抗。
▲葡萄牙殖民帝国一度囊括半个地球的海域
发现印尼群岛盛产欧洲急需的各种香料后,葡萄牙人便对整个群岛进行探索。帝汶岛由于面积较大(3.08万平方公里),香料资源极其丰富,又可以作为太平洋航线的中转站,因此被葡萄牙人选中成为主要的贸易据点之一。
帝汶岛上的土著处于原始社会形态,没有文字,更没有反抗能力。1556年葡萄牙人第一次登上帝汶岛,兴建港口、城市和教堂,并向土著传播天主教。他们把登陆地点称为“欧库西”,可以说是现代东帝汶国家的发祥地。
葡萄牙人还以帝汶岛为据点向周边扩张,建立起一个颇具规模、横垮印尼群岛的殖民网络,从中赚取了超额的利润。
二、殖民者轮番上场
葡萄牙人独占帝汶岛的时间并不长,“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崛起后,沿着葡萄牙人当年的路线侵入东亚,一路夺取斯里兰卡、马六甲等地的葡萄牙殖民据点,再进军印尼群岛,1605年占领安汶岛,1618年,又在帝汶岛西部登陆,不断挤占葡萄牙人的地盘。
欧库西无险可守,不利于防御,葡萄牙人不得不将殖民机构迁往帝汶岛东部的山地,在帝力重建城市和*中心,帝汶岛上形成了荷葡东西对峙的局面。
尽管没有陆地相连,欧库西仍然以葡萄牙人为主,天主教堂也继续行使职能,即使在1618年被荷兰人占领后同样如此。
▲葡萄牙虽然国力弱小但长袖善舞,保留了不少海外殖民地
17世纪的海上霸主是荷兰人,18世纪则换成了英国人,英国在全球范围内打击荷兰殖民势力。
面对日趋激烈的殖民地争夺,葡萄牙开始加强对几个海外殖民地的控制,1702年正式建立葡属东帝汶殖民当局,总督府设在帝力,欧库西则被荷兰人占领着。
相对而言,帝汶岛远离亚洲大陆,战略地位不是很高,英国一度占领过荷属西帝汶,等到英荷两国达成妥协后,英国便在1816年将此地还给了荷兰,换取荷兰放弃印尼群岛以外的其他亚洲殖民地。
▲绝大部分东帝汶人是虔诚的天主教徒
荷兰从此专注于经营印尼群岛,17-19世纪的300多年时间里,荷兰人完成了对几乎整个印尼群岛的征服,迫使各苏丹国承认其宗主国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实现印尼群岛的统一,在客观上塑造了现代印尼这个“万岛之国”。
▲荷属东印度
葡萄牙人虽然早就退出了亚洲殖民地的争夺,却利用英荷等强国之间的矛盾,保住了果阿、***、东帝汶这几个果实。东帝汶虽然最为偏远,除了能带来丰厚利润外,移民数量颇为可观也是葡萄牙尽力保住的主要原因。
▲印尼殖民地对荷兰意义重大,被誉为“女王的珍珠项链”
1856年葡萄牙与荷兰签订条约明确帝汶岛的划分,欧库西的主要居民是信仰天主教的葡萄牙人,又是葡萄牙人在此地的最初殖民地,于是被还给葡属东帝汶,成为荷兰领地内的一块飞地。以帝力为中心的帝汶岛东部加上欧库西,就是现代东帝汶国家的前身。
面对数量众多的土著以及势力强大的伊斯兰教,荷兰人没有刻意推行荷兰语和新教,只注重搜刮财富,使他们与土著的关系十分紧张。当地土著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融合,开始形成印尼民族。
▲荷兰人对印尼的统治完全建立在武力基础上
葡萄牙人由于实力弱小,更注重缓和与土著的关系,大举传播天主教。
而当地土著没有受过早期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顺利地从原始信仰转向天主教,他们的语言也越来越多地掺杂进葡萄牙词汇,与其他土著有了一定差别,小小的帝汶岛最终形成了鲜明的*和语言分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荷、葡等殖民当局越来越多地培养和利用土著精英管理殖民地,这些受到西方教育的土著留学生反而*觉醒了民族意识,未来将成为民族独立的*。
▲葡萄牙殖民者需要借助土著的力量维护殖民统治
随着土著社会地位的上升,葡属东帝汶在葡萄牙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德顿语及文字,成为当地土著的通用语言,地位仅次于官方的葡萄牙语。由于受葡萄牙语的影响,德顿语与其他印尼土著语言已经有了不小的差别。
帝汶岛被一分为二的格局使东帝汶土著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虽然他们与荷属印尼土著拥有共同的祖先,语言相近,但两者之间的交流很少,缺席了印尼民族的整合过程,而是形成了东帝汶民族的自我认同。
▲日本法西斯一开始确实迷惑了一部分深受殖民压迫的亚洲人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荷属印尼与葡属东帝汶都被日本法西斯占领。
为了清除欧洲殖民势力,日本法西斯声称要帮助亚洲民族觉醒和独立,实则是利用各地的反殖民力量,比如荷属印尼的苏哈托等人,在客观上加速了亚洲殖民体系的瓦解。
二战后,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带着余威归来,可他们想要恢复的殖民主义即将被时代大潮所淘汰。经过葡、荷、英、日四国殖民的东帝汶,对民族独立的渴望格外强烈。
三、万岛一国
荷属印尼经过4年多的残酷战斗,在1950年赢得了民族独立,帝汶岛西部由此变成印尼的西帝汶省。新独立的印尼在表面上承认东帝汶及飞地欧库西属于葡萄牙的现状,内心却有自己的想法。
▲大印尼主义所涉及的国家
印尼独立运动一开始便伴随着大印尼主义,印尼认为整个印尼群岛的土著虽然信仰不同,但应该属于同一民族,讲同一种语言。一心想要建立一个大印尼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
▲印尼的独立斗争非常残酷,因而催生了一支强大军队
这三国及国际社会都强烈反对大印尼主义,印尼不惜为此使用武力,还在1965年退出了联合国。印尼此举反而被国际孤立,不得不在1975年又重返联合国。
大印尼主义受到重创,剩下的*希望便是东帝汶。这是一个处在印尼包围下的偏远小国,没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资源,背后又没有大国支持,似乎应该能够成功。
▲苏加诺是大印尼主义的核心人物之一
大印尼主义起起落落的同时,葡萄牙人相对温和的统治加上*作用,使东帝汶的独立斗争没有像印尼那样激烈。
可即使如此,独揽大权的葡萄牙总理萨拉查仍然感觉到了危机,在1951年将东帝汶殖民地改为海外省,企图用名义上的国民待遇换取东帝汶人民的效忠。
英法等殖民大国在50年代先后声明放弃殖民主义,民族解放和独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而葡萄牙更依赖殖民地的输血,迟迟不愿顺应这股时代大潮,东帝汶独立力量被迫寻求印尼的帮助,其内部也有人认可“大印尼主义”。
▲印尼出动3万军队入侵只有2000兵力的东帝汶
随着世界反殖民运动的高涨,联合国在1960年通过决议,宣布东帝汶及附属地为“非自治领土”,由葡萄牙管理。
这个决议事实上否定了葡萄牙继续侵占东帝汶的图谋,为东帝汶独立提供了法理基础。
从1960年到1974年,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先后爆发武装起义,由此引发了葡萄牙国内的反独裁、反殖民运动。新成立的葡萄牙政府在1975年宣布允许东帝汶举行公民投票,实行民族自决。
▲东帝汶的多山地形有助于抵抗组织活动
东帝汶内部存在三股政治势力,分别主张独立、并入印尼、维持与葡萄牙的关系。三派的矛盾很快演变成内战,“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主张独立,保留德顿语和天主教信仰,因而获得最多的支持,占到了上风。
1975年11月28日,“帝汶独立革命阵线”宣布脱离葡萄牙殖民当局,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此时,印尼终于露出了支持东帝汶摆脱殖民统治的真实意图,在其独立的9天后,即12月7日全面入侵东帝汶。
1976年7月,印尼宣布东帝汶成为本国的东帝汶省,印尼群岛至此变成了一个国家。但联合国及国际社会始终没有承认印尼对东帝汶的吞并。
四、恢复独立
东帝汶被印尼吞并后,欧库西从国家之间的飞地变成了省飞地,将其转隶西帝汶省也就成了印尼的内部事务。然而,印尼迟迟没有走出这一步,保留着这块飞地。
最重要的原因是,欧库西及整个东帝汶一直坚持不懈地反抗印尼的军事占领。印尼想要废除德顿语,并用伊斯兰教改变当地的天主教,从而激起了几乎全体东帝汶人民的反抗。
▲旅居澳大利亚的东帝汶人呼吁国际社会关注
东帝汶抵抗武装在广大山区打游击,印尼军队只能维持对城市的占领。尽管印尼军队占有人数和武器上的*优势,却始终无法消灭抵抗力量,进而消化整合东帝汶。
正因为如此,印尼不愿意进一步激化东帝汶的反抗意识,只能保留欧库西这块飞地。因为欧库西作为葡萄牙殖民者最早的登陆地,以及天主教最早的传播中心,对东帝汶具有十分重要的精神和*意义。
▲联合国监督下的东帝汶全体选举
即使只是为了安抚东帝汶人民,欧库西也不能被分割出去。更何况,欧库西是一个天主教地区,与周围信奉伊斯兰教的西帝汶省格格不入,管理上颇多不便。
东帝汶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大,历经20多年的斗争丝毫没有减弱。另外,印尼的扩张行为引起了周边国家的警觉,与东帝汶隔海相望的澳大利亚,以及很多国家都支持东帝汶独立斗争,不断在各种国际场合进行呼吁。
▲联合国长期向东帝汶派驻维和部队和警察
1999年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印尼终于同意东帝汶举行全民公投,以决定自己的命运。8月30日,在联合国的监督下,78.5%的东帝汶公民投票赞同独立。
联合国随即派遣维和部队进驻,并成立过渡行政当局。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宣布独立,首都帝力,官方语言是东帝汶独有的德顿语以及葡萄牙语。
当年9月27日东帝汶加入联合国,获得国际社会的正式承认,成为亚洲最年轻的国家。对东帝汶人民来说,这只是恢复了1975年便已宣布的独立。
五、飞地难飞
基于那段悲伤的历史,东帝汶对印尼始终有一定的警惕,但印尼又是其*的邻国,人口和面积更超过其一百倍以上,因此,东帝汶必须与印尼保持正常的外交和经贸关系,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东帝汶的经济状况非常孱弱,只有一些传统农业,被列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2006年4月,东帝汶政府更替又导致大规模骚乱,以澳大利亚为首的国际社会强力介入才得以平息。
▲国际社会援助东帝汶的救济粮
近年来,随着周围海域发现大量油气资源,以及多方面的外交拓展,改善与印尼的关系,使东帝汶的经济逐步好转,油气收入已经大幅度超过作为传统经济支柱的农业,但底子太薄,2019年人均GDP只有1238美元,不足印尼(约4000美元)的三分之一。
欧库西飞地自然随着东帝汶脱离印尼,成为东帝汶的一个区,相当于 “省”。如今人口5.7万人,占全国132万总人口的4.3%。91.4%的东帝汶人是天主教徒,欧库西的天主教徒比例更高。
▲由于陆地交通不便,东帝汶建有7座机场,*的是帝力机场
东帝汶的交通比较落后,全境没有铁路,公路也不甚发达,飞地欧库西有一座小型机场,稍大的帝力机场只能起降支线客机,外国人需要从印尼或澳大利亚转机才能进入东帝汶。
欧库西飞地的面积仅815平方公里,距离东帝汶主体100多公里,由于隔着印尼西帝汶省而使对外陆地交通不太方便,陆路需要办理出国手续,但好在两国已达成协议,去本土可以通过海路或空中直达,无需办理任何手续。
上一篇文章为大家盘点了历届的NBA总*队伍,这次我将为大家盘点一下CBA联赛的历届总*。自1995-1996赛季开始至今总共有七支球队获得过CBA总*。
1、 CBA夺冠最多的球队,广东东莞大益队。
广东东莞大益队分别在2004、2005、2006、2008、2009、2010、2011、2013、2019、2020、2021年获得11次CBA总*,是夺冠次数最多的CBA球队。广东队是本土人才使用的*的球队,因为广东队获得*的核心球员和教练大部分都是外省的,教练方面带领广东男篮2004-2006年三连冠,2008-2011年四连冠教练李春江(辽宁),2019-2021年三连冠教练杜峰(新疆)。核心球员发面核心球员朱芳雨(广西),王仕鹏(辽宁),周鹏(辽宁)、赵睿(黑龙江)等都是很好的证明。
2、 最令人惋惜的CBA球队。八一男篮。
八一男篮现在已经在CBA消失了,取代八一男篮参赛席位的是宁波富邦男篮。八一男篮这支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曾经在1995-2001年连续6年夺冠, 2002-2003赛季、2006-2007赛季相继夺得总*,创造了8冠王伟业。
3、 四年三冠,北京王朝
北京首钢男篮在前NBA球星马布里的带领下分别在2011-2012赛季、2013-2014赛季、2014-2015赛季3次获得CBA总*。
4、 *追逐者,辽宁男篮
辽宁男篮10次杀进CBA总决赛,分别在2017-2018、2021-2022赛季两夺CBA总*,辽宁男篮可谓是CBA联盟中的老牌劲旅,在获得总*之前被广大球迷戏称千年老二,现在得辽宁男篮已经2冠在手,渴望像广东男篮,八一男篮一样开启属于自己的王朝。
5、 获得1次*的球队有三只。
四川金强蓝鲸俱乐部在2015-2016赛季靠着三外援和场外因素击败辽宁男篮获得过1次CBA总*。
上海东方大鲨鱼俱乐部在2001-2002赛季获得过1次CBA总*。
新疆广汇飞虎俱乐部在2016-2017赛季获得过1次CBA总*。
在如今世界的七个大洲当中,几乎所有的洲与洲之间都有着清晰的边界轮廓,比如大洋洲与南极洲本身就属于“孤岛”,自然也就是一个独立的大洲;南美洲与北美洲有巴拿马地峡相连;亚洲与非洲、欧洲与非洲的情况同样如此,直布罗陀海峡和苏伊士地峡就是天然的界限。然而奇怪的是亚洲与欧洲的边界,我们用肉眼很难在世界地图上勾勒出亚洲与欧洲的天然轮廓,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块大陆。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来源于古希腊的人为区分,他们把自己所在的大陆称为“欧罗巴洲”,把遥远的东方称为“亚细亚洲”。今天的我们都知道亚欧的分界线在乌拉尔山至高加索一线,但实际上最初的划分却并不是这个样子。在历时数千年的变迁中,亚欧分界线不断东移,并且在经过俄罗斯的“操作”之后最终定形。那么起初的分界线在什么地方?俄国为什么要将界线固定成今天的模样?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遥远的古希腊。
古希腊属于典型的航海商业文明,尽管其水手素质在当时来说首屈一指,但毕竟受生产力水平所限,地中海的船只很难穿过复杂多变的土耳其海峡到黑海去开展贸易。那个时候黑海在希腊人口中称为“死海”,死一般的寂静和渺无人烟,甚至在传说当中这里的水底藏着吃人的海怪。对黑海的“妖魔化”使得欧洲的海员对东方望而却步,因此沿黑海向北,经亚速海至顿河一线成为文明与野蛮的分界线,该线以东成为野蛮民族居住的“化外之地”,久之也就成了欧洲眼中的亚欧分界线。
从地图上不难看出,顿河尽管流经俄罗斯,但也毗邻边境,也就是说俄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这条线的区分下成为亚洲领土,那么俄国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了亚洲国家。事实上,自古代伊始,欧洲人从未把来自东方的野蛮斯拉夫人视为自己人,况且莫斯科公国经过蒙古金帐汗国的百年统治,受东方文化影响相当深厚,所以俄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异类”。从彼得一世开始,俄国大踏步地进入“欧化”时代,尽管国家实力不可小觑,但却始终为欧洲主流文化圈所不容。
跻身欧洲的强烈愿望使得俄国迫切需要更改自己的亚洲身份,而恰逢此时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地理大发现为其提供了理论依据。18世纪,俄国历史上*的地理学家和国务活动家塔季谢夫提出将亚欧分界线向东推移,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乌拉尔至高加索”一线。不过起初对于俄国人的一厢情愿,欧洲人并不买账,在大家看来擅自变动已有的划分界线无异于自欺欺人。真正使得这一观念深入人心,乃至成为今天人类的共识还要归功于俄国自身的努力。
为了让欧洲正视自己的存在,俄国不断向西发动战争,在北欧与瑞典决战,在中欧与波兰厮杀,在克里米亚与奥斯曼土耳其血拼。俄罗斯的强势崛起最终让欧洲列强不得不将其视为一个无法忽视的强权,而关于亚欧分界线的理论也逐渐在时间流逝中确定下来。
乌拉尔山脉大致是南北走向,南北长约2500公里,平均宽度约150公里。乌拉尔山脉的西面是俄罗斯平原,东面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乌拉尔山脉向北一直伸入到北冰洋的喀拉海,新地岛也是乌拉尔山脉的延伸。
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流经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在哈萨克的阿特劳注入里海,全长2428公里,是世界第四长内流河。乌拉尔河平均流量400立方米/秒,比我国南方许多省级河流都少,本来知名度不高。由于地理上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是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河才声名鹊起。
1846年,俄国人在乌拉尔山脉脚下立起一座亚洲与欧洲的界碑,这条界线因此又被称作“塔季谢夫分界原则”。
韩国,亚洲四小龙之一,联合国认定的发达国家,人均GDP接近三万美金以上。虽然某些韩国人自大的让人讨厌,但是人家究竟还是有一些底气的,韩国居民收入中位数已经和日本相差无几,信息技术、船舶工业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菲律宾,2018年的人均GDP不足韩国的1/10,贫困率高达21%。菲律宾广大农村地区处于赤贫状态,城市满是贫民窟,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
但纵观韩菲两国,基本国情颇有相似:在地理位置上,一个*,一个群岛,都是海洋型国家,且地处交通要道。历史上,又都曾被列强殖民,都是二战后独立的国家。在体制上,都是资本主义。
相似的国情,为何两者差距如此之大?我们先从两国的历史开始谈起。
上图_ 韩国 菲律宾 位置所在
历史传统:儒家传统与多元文化朝鲜*自古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特别到了14世纪以后,李氏王朝更是事中华为大。儒家思想对后来的韩国有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古朝鲜也采取了和中国一样的中央集权体制。国君统领文武百官,封建经济占主体。
菲律宾的文化则极其多元,菲的主体民族是从中南*陆续迁移来的米沙鄢人和他加禄人,早先信奉原始*, 形成以“大船”为名的部落社区。13世纪,从马来西亚又来了一批穆斯林,他们在菲律宾南部的苏禄岛建立了一个封建的伊斯兰教国家。后来更有大量华人移民菲律宾。中华文明对于菲律宾的影响也是十分深刻的。
上图_ 斐迪南·麦哲伦(1480年—1521年4月27日),葡萄牙探险家、航海家,为西班牙政府效力探险
韩国和菲律宾在近代都曾经沦为殖民地。16世纪麦哲伦环游世界让西方发现了菲律宾,不久后菲律宾就沦为了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大力推行天主教,现九成以上的菲律宾人都信奉天主教。同时西班牙文化中的享乐主义也深刻地影响菲律宾人。20世纪初,美国又从西班牙人手里夺取了菲律宾,美国的统治给当地人的思想留下了美式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烙印。
相对于菲律宾400多年的殖民地历史来说,韩国作为殖民地的时间要短得多,韩国1910年被日本吞并。日本人残酷地剥削压迫当地人民,但日寇残暴统治,也激起了韩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上图_ 1950年,麦克阿瑟的妻子和儿子以及麦克阿瑟到菲律宾访问
富裕的菲律宾和贫穷的韩国1946年,菲律宾和平独立。因为没有经过战争的破坏,菲律宾又继承了美治期间留下的硬件设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良好。连续20年菲律宾的经济保持年均4%的增长率,到60年代,菲律宾成为亚洲东部除日本外最发达的国家。
同时期的韩国,却非常之贫穷落后。朝鲜战争的炮火把韩国打得一穷二白。1960年,菲律宾人均GDP达到425美元时,韩国的人均GDP只有88美元。
此时的菲律宾国民党和自由党两党轮流交替执政,政局相对稳定。而韩国的政权却被李承晚独夫掌控,李承晚排除异己,镇压反对势力。韩国经济萧条,政治黑暗。1960年爆发了四一九运动,把李承晚赶下台,在此后不久,韩国国运迎来转机。
上图_ 李承晚(1875年3月26日一1965年7月19日)
两个铁腕:朴正熙和马科斯李承晚下台不久的1961年,一个将军发动了军事政变,开始了他长达18年的统治。这个曾经当过日本军官的韩国将军就是大名鼎鼎的朴正熙。
朴正熙生活极其朴素,从不打高尔夫球,外出视察吃小吃店。而且他对于手下的公务员在廉政方面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公务员包养情妇、泡咖啡厅都要受处分,仅1965年就处理了5163人。他建立监察制度督导公务员廉洁守法。他还搞了一个黑名单,不允许因为作风腐败问题被罢免的官员重新就业于新单位。
朴正熙对韩国的贡献主要还是在经济上,他刚上台时,韩国本就虚弱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已近于停滞。朴正熙政府发现了其中原委:韩国建国后采用的是进口替代型经济,产品服务国内。而韩国国家小,国民又贫穷,国内市场有限,经过几年和平发展,韩国自产初级商品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贫乏的消费再也拉动不了生产了。
上图_ 60年代的韩国
于是朴正熙采取对策,将韩国经济将内向型转为外向型,调整关税,降低汇率,鼓励出口。此时的韩国虽穷,但是劳动力价格便宜,占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韩国靠轻加工业以低价打进国际市场。此时又遇上了越南战争,朴正熙紧抱上美国大腿,出口物资送到前线,赚了一笔大钱。
但朴正熙并不满足于此,他要搞产业升级了。1973年,韩国出台了第三个五年计划。计划报告中指出:“要改造工业结构,扩大产业基础。要发展综合化学、造船和机械工业,建设大型工厂。”
上图_ 70年代的韩国
韩国怎么搞重工业呢?首先,是资金大规模的投入,在韩国三五计划期间,韩国的银行贷款中40%都是贷款给重工业部门。韩国政府还直接投资重工业,1974年韩国49.7%的工业企业都是国企。
为保证重工业发展的质量,政府还建立考核机制,让国内的制造业企业为争取出口名额进行竞争。对于出口表现优异的公司增加金融补贴力度,对表现较差的企业扣除补贴。
韩国政府通过国家干预手段,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韩国经济实现进口替代-加工业出口导向-重工业出口之转变,韩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70年的22亿美元变成1979年的207亿美元,被称为汉江奇迹。
上图_ 费迪南德·马科斯(1917年9月11日-1989年9月28日),1965年至1986年统治菲律宾
几乎和朴正熙同时,菲律宾也出了一个铁腕人物,他就是费迪南德·马科斯。马科斯本是民选总统,1965年当选,但到了1972年第二任任期将满的时候,本应该卸任的他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从此又君临天下14年。
同朴正熙的清廉不同,马科斯在执宰菲律宾二十年间,依仗权势聚敛了无数财富。他上台前,名下财产是3万美金,到了86年下台时,光在纽约就有3.5亿财产。马科斯在菲律宾西北部的佬沃,修建了奢华无比的行宫,宫殿金碧辉煌,占地面积就有上千亩。
马科斯虽腐败,但是治国理政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也注意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将转型提上了日程。70年代菲律宾也开始发展出口导向经济,设立了专门的出口加工区。马科斯政府也尝试着将产业实现由轻型加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型,他特别重视重化工业的发展,在国内建立的重化工园区。
上图_ 1982年马科斯夫妇与里根散步交谈
马科斯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大增加了政府投资,在1966年到1970年的4年之间,政府的基建支出就比前五年增加了92%。这么多钱从哪里来呢?靠借贷, 1975年到1980年,菲律宾政府外债涨了整整三倍。
马科斯所采取的措施,也取得一定成效,在60、70年代,菲律宾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左右,1982年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菲律宾的经济增长势头远低于韩国,1970年韩国的GDP总量超过了菲律宾。1979年`韩国的人均GDP也已经是菲律宾的三倍。70年代,是韩国与菲律宾实力的转折点。此后韩国就将菲律宾远远甩在身后。
上图_ 朴正熙同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
80年代以后,韩国彻底甩开菲律宾1979年朴正熙遇刺,1987年韩国实现总统直选。政权更迭,但朴正熙的发展政策却延续了下去,韩国的经济继续发展。后来虽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不久就得以复苏。韩国在90年代又实现了一次由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的转型,2005年被联合国认定为发达国家。
而菲律宾在进入80年代以后,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维系,1986年马科斯在内外交困中下台,菲律宾重回民主,也自此进入动荡和混乱,政变和暗杀不断,仅2001年到2006年期间,菲律宾就发生了200次未遂政变。政局不稳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到如今菲律宾经济和韩国相比,已宛若云泥。
上图_ 80年代的菲律宾
菲律宾和韩国沉浮的原因菲律宾和韩国有如此相似的条件,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呢?综上总结,原因可能有下几点:
韩菲文化传统不同,韩国是单一民族,又有中央集权传统,民众容易团结且服从性强。而菲律宾多民族多文化,民族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动荡和冲突,破坏国家发展,菲律宾南部的穆斯林武装,现在还在和政府对抗。菲律宾又被西班牙美国长期殖民,受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影响较深,同韩国农耕文明吃苦耐劳的传统相比,不利于后发国家赶超。
上图_ 农作中的朝鲜族
更重要的是,在关键的60、70年代,菲律宾没有像韩国那样采取正确措施,把握历史机遇,从而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马科斯当国,带头招权纳贿,造成国内腐败横行,腐败影响了政府效率,破坏了投资环境。他在位期间,企业都要用10%的收益贿赂政府,这和朴正熙的铁血肃贪产生鲜明对比。腐败作为是菲律宾的顽疾,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菲律宾经济转型也偏迟了,韩国60年代转为出口导向经济,菲律宾到70年代才开始转型,此时东南亚其他国家马来西亚、泰国等已大量出口轻工业产品。和韩国的一片蓝海相比,菲律宾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红海。
马科斯家族垄断了菲律宾的经济,马科斯的妻子是菲律宾各大国企的董事,菲律宾的支柱行业制糖和椰子加工业也都在他密友的手里。在工业化初期,权贵家族依靠垄断就能腰缠万贯,自然失去产业升级的动力。
上图_ 五十年前的菲律宾
马科斯通过借贷获取资金促进政府投资的方法,虽在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却不是长远之计,到了马科斯统治后期,为还债政府陷入困境,这也是阻碍着菲国的经济发展。
而在民主化以后,尽管韩菲两国都出现动荡和风波,但是菲律宾的动荡程度远远大于韩国,政局不稳,深刻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加上前期遗留下的问题,使得菲律宾贫富差距拉大,下层民众民生困苦,进一步拖住了菲律宾发展的后腿,菲律宾就这样落后了韩国一大截。
参考资料:
[1]《战后印尼、菲律宾政治发展的相似性及其原因分析》 魏满霞 王金洪 东南亚纵横 2003.11
[2]《韩国财阀企业功过得失及启示》 金英姬 上海经济研究 2017.11
[3]《韩国经济转型发展历程的阶段性分析》 潘志 科技视界2015.12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亚洲有哪些国家组成》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亚洲有哪些国家组成、cba历届*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