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世界杯决赛(足球上帝)

2022-06-25 5:31:48 体育资讯 yzlianqin

2006世界杯决赛



本文目录一览:



2006年的7月9日,意大利通过点球大战击败法国国家队,队史第4次赢得世界杯*头衔。

蓝衣军团是在电话门丑闻的阴影下进入世界杯的,他们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但里皮带着意大利队一路有惊无险地淘汰澳大利亚、乌克兰进入到了半决赛,在半决赛中他们2-0战胜东道主德国队打入决赛,决赛120分钟时间内他们与高卢军战成1-1,最终通过点球大战拿下胜利,成功加盟为世界*。

意大利队有一个噩梦般的开局,因为马特拉齐在禁区内的犯规,裁判判给了法国队一粒点球,齐达内冷静地罚出一粒勺子点球,帮助高卢军团取得了1-0的领先。

马特拉齐完成自我救赎

所幸,马特拉齐在第20分钟完成了自我救赎,他在第20分钟的角球进攻中帮助意大利将比分扳成1-1平局,此后随着时间逐渐流逝,双方创造的*意义上的进球机会也越来越少。

常规时间结束之后,比赛进入加时大战。加时赛上半场,齐达内曾无限接近破门,他在1998的法国世界杯中凭借一粒头球成为法国的英雄,这一次同样是一记头球,他接萨尼奥尔的传中高高跃起头球攻门,但布冯站了出来,他也飞身而起在皮球即将入网之时单手将球摘下——布冯曾说那不是他职业生涯最困难的一次扑救,但却是最重要的一次。

布冯生涯最重要的扑救

加时赛的下半时,出现了非常戏剧化的一幕,马特拉齐在防守齐达内时说了一些冒犯了法国中场的话语(齐达内后来透露,马特拉齐当时侮辱了他的家人),齐达内随即以头顶马特拉齐胸口作为回击,当时主裁并未看见这一幕,但布冯高喊着跑向边线裁判投诉齐达内的行为,裁判们经过一番商议,齐达内被直接出示红牌罚下!

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

齐达内在他的最后一场比赛中被罚出场时,低头走过大力神杯时的画面,是足球乃至体育史上*标志性的瞬间之一。

齐达内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

在最终的点球大战中,神锋特雷泽盖的点球不幸地击中横梁,意大利队的5粒点球全部罚进,最终点球5-3战胜了法国队!

有趣的是,中场大师皮尔洛当年是意大利队在那场点球大战中第一个主罚点球的人,在自传《我思考,我踢球》中(I Think, so I Play)中写道:“当时我仰望天空,祈求帮助,因为如果上帝真的存在的话,他就不可能是个法国人。”




足球上帝

人们喜爱图片,总能第一眼就看到它们。我们的大脑不是用来读字母、写数字、做复式记账、编乐谱或解数学方程的,这些都只是人类故事的插曲。人类生存和进化的环境其实更适合被理解和记忆为图像。我们觉得图片趣味十足,能传播知识、便于记忆、给人以启发。

在最早的人类学文化遗址中,蕴合着极其复杂的图像,例如拉斯科洞窟壁画。即使在今天,这些图像也堪称艺术品。图片以生活为基础,把原始社会中的关系拼接在一起,以各种风格和主题勾勒出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并跨越千古留下了传统和社会的记忆。图片也曾集中反映*情感与*思考,激发人们把自己单纯作为主体进行内在的思维活动。在所有表现形式中,图片力求再现并概括现实的东西,使之产生瞬间的冲击力——无须记忆,却难以忘怀。

在过去的30年中,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一些极其简单的规则可以从丝毫没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条件出发,最终导致从任何现实角度上来说都完全无法预测的情况。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科学的画廊:图片里的科学史》,其中分享了三个经典图片中的数学发现故事。

《科学的画廊:图片里的科学史》,约翰·D.巴罗著作,唐静 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年6月。

五个大明星

柏拉图多面体

数学史上最美妙、最独特的发现之一。

——赫尔曼·外尔

多边形就是你在一张平整的纸上画的由直边围成的图形。正多边形的边长相等,内角也相等。尽管有这些限制,正多边形仍然有无穷多种。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有三条边和四条边的正三角形和正方形了,当然还可以有更多条边。说出任何一个确定的数字,无论它有多大,只要你的铅笔够用,就一定能够画出一个拥有相同数量的边的正多边形。随着边数增大,你用肉眼越来越难以分辨多边形和圆形了。我们可以把圆形想成由无限多条边组成的多边形。总之,正多边形的数量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把注意力从平面多边形转向它在三维空间中对应的概念,那得到的就是凸多面体,即向外凸的多平面立体图形。如果对平面没有特殊要求,那么它们就会产生无数种可能。但是,假设我们把对象限制在正凸多面体上,即各个面完全相同的多面体,那么会有多少种可能呢?

这些图形是莱昂纳多·达·芬奇的画作,收录在意大利数学家卢萨·帕乔利(Lusa Pacioli)1509年出版的《神圣比例》(De Divina Proportione)一书中。图中的正多面体即为5个柏拉图多面体,也属于九大正多面体。其每个面都是相同的正多边形。正十二面体由12个五边形组成。正二十面体由20个等边三角形组成。正八面体由8个等边三角形组成。正四面体由4个等边三角形组成。立方体(或称正六面体)由6个正方形组成。

奇怪的是,总共只有五种正多面体:正四面体(有4个三角形面)、立方体(有6个正方形面)、正八面体(有8个三角形面)、正十二面体(有12个五边形面)、正二十面体(有20个三角形面)。人们已经证实,从二维到三维的变化是有局限性的。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的结尾处证明了这五种多面体是*可能的立体图形。但希腊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这件事了,他们把这些称为“柏拉图多面体”,因为柏拉图曾在公元前约350年出版的《蒂迈欧篇》一书中描述过这些立体。在这部著作中,柏拉图开创了把这五种对称形状与宇宙的意义联系起来的先河,他把正四面体和火元素等同起来,把立方体同土联系起来,而正二十面体对应的是水,正八面体对应的是空气,正十二面体对应的是一种很轻的物质(以太)——这种物质构成了星群和天空。

四种星形多面体,有时被称为“开普勒–潘索多面体”。它们是大十二面体(左上)、小星形十二面体(右上)、大星形十二面体(左下)以及大二十面体(右下)

想弄清到底是谁*发现了正多面体,有点儿像尝试找出是谁发明了火。但是,柏拉图把正多面体的发现归功于雅典的泰阿泰德(Theaetetus),他可能是柏拉图在雅典学院的一个学生。历史学家相信,《几何原本》后几卷中的一些内容完全是由泰阿泰德的发现衍生而来的,还有其他一些记载在欧多克索斯和帕普斯的著作中。一个较早的说法是:“所谓的五种柏拉图多面体其实并不属于柏拉图。其中三个是由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它们被命名为立方体、角锥体和正十二面体。而正二十面体和正八面体是由特埃特图斯发现的。”

文策尔·雅姆尼策绘制,约斯特·安曼 (Jost Amman)雕刻的美丽版画

柏拉图神秘的立体占星学联想一直吸引着西方思想家。开普勒试图在《宇宙的奥秘》这部著作中将柏拉图多面体的五重和谐与天空联系起来。开普勒太阳系的模型用到了所有五种柏拉图多面体,以此描述16世纪时人们知道的六大行星的 轨道。他用柏拉图多面体内切球和外接球的直径之比,来指明行星在自身轨道中离太阳的*距离和紧挨着的外层行星离太阳的最短距离之比。这就产生了六个 已知星球的五种比例。每个柏拉图多面体都被安排在两个相邻的行星之间。

当内层行星离太阳最远时,行星在柏拉图多面体的内切球上;而当外层行星离太阳最近时,行星在相应的外接球上。当早期的古希腊人最早开始列举组成柏拉图多面体的五种正多面体时,他们把目标限定在凸多面体上,也就是向外凸的多面体。如果我们允许多面体向内凹的话,两个共用一条边的面可以形成小于180°的角,那么就会产生四个新成员,它们被称为正星形多面体,即大星形十二面体、小星形十二面体、大十二面体以及大二十面体。

在文艺复兴时期,工匠们想利用柏拉图多面体图形作为装饰,于是逐一发现了这些新多面体。开普勒也注意到,可以把固定高度的角锥体添加到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和正二十面体的面上,这样的话,角锥体的侧面就会连成一个平面。他由此引出将多面体组合起来的概念,因此它们就有了交叉面,很像三维版的“大卫之星”(犹太教的标记,为两个正三角形叠成的六角星。——译者注)。这些可能性并没有像凸多面体那样被系统化地理解。

直到1810年,法国数学家路易·普安索(Louis Poinsot)的一篇文章中对其进行了说明7,所以这些立体图形也被称为“开普勒–普安索多面体”。其实,纽伦堡*的金匠文策尔·雅姆尼策(Wenzel Jamnitzer)曾于1568年出版了《几何美学》(Perspectiva Corporum Regularium)一书,书中的图就已经预示到了这些图形。1812年,奥古斯丁·柯西(Augustin Cauchy)才证明,普安索推测的四种立体图形就是三维空间里所有可能的星形多面体8。而这些略显奇怪的英文名字是在更久之后的1859年,由英国数学家亚瑟·凯莱(Arthur Cayley)命名的。

如今,这些多面体对于数学家来说仍然具有美学上的吸引力和几何上的魅力9。一直以来,这些立体图形组成的模型都让人们惊艳于它们的美丽、对称性和简洁10。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人类一直执着于找寻身边的有限事物和永恒的几何和谐之间掩藏的超自然联系。这种几何和谐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来自宇宙的暗示。

上帝踢足球吗?

巴基球

上帝或许不掷骰子,但可能会踢足球。

——哈里·克罗托

在研究了柏拉图多面体之后,阿基米德马上发现可以创造出13种半正多面体。只要对称地截掉立方体、角锥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和正八面体的顶点,就能创造出这五种相对应的多面体,这就是“阿基米德多面体”。这些多面体的面仍然是正多边形,但这些多边形却不尽相同。它们的顶点都很相似,但面却不完全相同。仿照此法,也可以构建出另外八个阿基米德多面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继柏拉图多面体和星型多面体之后的第二对称多面体。

达·芬奇所绘的截角二十面体,这是他为帕乔利的书《神圣比例》绘制的插图

人们发现,某一个阿基米德多面体在宇宙中具有极特殊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近20年来的化学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特殊的多面体就是阿基米德截角二十面体。它有60个顶点和32个面,每三个面相交于一个顶点,此外还有90条边。32个面中包含20个六边形和12个五边形,所以,每两个六边形和一个五边形相交于一个顶点。这是一种美丽的结构,但对读者来说,比起上述事实,大家马上能想到的恐怕是另一样东西。足球到了近代就变成了这种由黑色的五边形和白色的六边形组成的典型形状。

建筑师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在他1949年设计的网球格顶中大量运用了二十面体的几何结构。富勒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结构工程师,一直以来都努力通过数学上的对称来达到多重优化的目的,比如减少用料、降低组装难度以及加强结构的稳固性。他很欣赏妙用材料的方法,比如,一种材料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极其脆弱,但只要按照适当的几何构型加以组织利用,就可以达到相当大的强度。蛋壳就是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

阿基米德多面体,都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多边形的面构成

富勒在1954年的专利文件(专利号:2682235)中的画作

1967年,富勒为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设计的美国馆就是一个由网格状球顶构成的建筑,球顶上的面是由五边形和六边形交织构成的截角二十面体。整个建筑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个关于对称和功能的伟大宣言,建筑的规模和形态引起了很多科学家和设计师的注意,其中就包括哈里·克罗托(Harry Kroto)。克罗托是一位毕生都对建筑和平面设计充满兴趣的化学家。其实,哈里曾是我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同事,当我第一次被任命为讲师的时候,他甚至还坐在评审席上。哈里一直以来都对在特殊情况下碳分子能否在空间分子云里形成长链的问题很感兴趣。

要验证这样一个问题需要两个步骤:首先,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中创造出类似的链;然后,看是否有空间中的分子和这些人工制造出的链在光谱的特征上相匹配。1985年,哈里加入了理查德·斯莫利(Richard Smalley)和罗伯特·柯尔(Robert Curl)在美国得克萨斯的莱斯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团队中还有研究生詹姆斯·希思(James Heath)和肖恩·奥布赖恩(Sean O’Brien)。他们打算用激光束打碎碳原子团,然后观察遗留物在汽化以后是否会凝聚成一些有趣的新碳聚合物。团队发现,形成的新团都有偶数个原子。在稍微调整了实验之后,他们可以创造出几乎总是包含60个碳原子的原子团。团队试图为实验结果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自然》杂志1985年11月14日的封面,庆贺罗伯特·柯尔、哈里·克罗托和理查德·斯莫利发现了碳-60

哈里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碳会更倾向于形成碳-60的形式呢?这时,他想起了曾为孩子们用纸壳做的小截角二十面体,以及富勒的球顶。他马上打电话给英国的家人确定了自己所做的模型的几何构成。他相信,碳形成的就是截角二十面体,碳原子位于该构型的60个顶角上。哈里做了一个由五边形和六边形构成的纸模型,并在随后的11天里疯狂工作。从1985年9月1日一直到9月12日,他完成了论文并投稿给《自然》杂志。该杂志在9月13日收到稿件后,于11月14日将其刊出,并在封面上刊登了相应的图片。

人们给这些碳原子起过很多名字。起初它被称作“富勒烯”,以纪念“富勒顶”结构为化学做出的贡献;之后还有更不正式的名字——“巴基球”,甚至偶尔也被称为“足球烯”。

这个富勒顶的原型是一个斜方截半九面体,照片拍摄于1954年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发现新的碳结构是化学界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使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联合在一起,并提供了在分子层面上构建物质的新方法。柯尔、斯莫利和克罗托分享了1996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巴基球的对称造型自然而然地成了化学的象征,很多科学杂志都以这一形象为封面,以庆贺碳分子的新发现。这样的盛况恐怕只有当年发现脱氧核糖核酸能与之媲美。

一面之词

默比乌斯带

“小鸡为什么要穿过默比乌斯带?”“为了到另外一……呃……”

——无名氏

把一张长条纸的两端粘在一起,形成一个圆柱体。在上小学时,大家应该都曾做过无数遍这样的事了。这个圆柱体有内侧也有外侧。但是,如果你在把两端粘在一起之前先把纸带扭一下的话,就会创造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个环看起来像是一个立体的数字8,并有一个令人震惊的特性——它没有内侧也没有外侧,只有一个表面。如果你用一根蜡笔为这个环染色,那么蜡笔不离开纸带的表面就可以染遍整个环。这一特性甚至会带来商业价值,工厂有时会利用这种单面特性来延长传送带的使用寿命。在20世纪20年代,有人还为默比乌斯幻灯片和录音带申请了专利,这种方法加倍了连续环的长度,而其中的把戏不过是把带子扭曲的部分和滚转机分开。

默比乌斯带

奥古斯特·默比乌斯(August Möbius)是第一个注意到这种有趣的“表面现象”的人,如今数学家们称之为“不可定向曲面”。默比乌斯是德国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母亲一族的祖先甚至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年轻的默比乌斯在测绘和三角法天文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之后,离开了最初求学的城市莱比锡,来到了德国数学界的中心——哥廷根,并在数学巨匠高斯领导下的哥廷根天文台做起了研究。他又从那里转去哈雷,在高斯的老师约翰·普法夫(Johann Pfaff)的指导下工作。在经历数次辗转后,这位乐于游学的天文学家最后在1848年回到了莱比锡,成为莱比锡天文台的主管和天文学教授。

默比乌斯传送带的早期专利。与传统双面传送带相比,这种单面结构让传送带的使用寿命加倍,传统传送带只有单面可用

默比乌斯对天文学的贡献斐然,但其后半生在数学方面也有了许多新发现,特别是在几何学方面。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学习源于他的默比乌斯函数和默比乌斯变形。可以想见,作为高斯的学生,默比乌斯在自己的工作成果中设置了很多标准,这让他的所有工作成果的最终成型和发表都很滞后。结果,关于默比乌斯带的论文还是在他死后遗留的论文中找到的,而真正发现默比乌斯带的时间是1858年,当时,他正为“法兰西科学院年度科学大奖”准备一篇关于多面体的文章。在同年7月,默比乌斯带还被另一名德国数学家独立发现,约翰·利斯廷(Johann Listing)也是高斯在物理学和应用数学研究组的学生4。在高斯的建议下,利斯廷开始研究空间结构,而且,为了和他以前的老师在新课题上取得一致,他提出这门学科应该被称为“拓扑学”——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然而不幸的是,利斯廷和他的妻子都家境贫寒,经常入不敷出,不时要面对高利贷债主的骚扰。大多数同事认为这对夫妇品行不佳,对他们甚少怜悯。所幸一位老友雪中送炭,在利斯廷濒临破产时,他的老同学萨托里乌斯·冯·瓦尔特斯豪森(Sartorius von Waltershausen)救助了他们。在很久以前,在二人一起读书时,利斯廷曾照顾过这位当时身染重疾的朋友,并救了他一命。30年后,冯·瓦尔特斯豪森得以回报恩人,偿还了利斯廷的债务。这样的命运反转发生在默比乌斯带的发现者身上,不能不说是一桩美谈。

默比乌斯生前未发表手稿中的原始图画(1858年)

默比乌斯带不仅对数学家充满了吸引力,而且激发了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表达无限和完美的渴望。其中最*的莫过于毛里茨·埃舍尔,他画出的“活”默比乌斯带已经成为20世纪制图术的标志性作品。埃舍尔在默比乌斯带启发下创作的作品中,描绘了9只红铜色蚂蚁在永无止境的带子上爬行。

在埃舍尔画廊中,有《不可能三角形》《瀑布》等主题作品,默比乌斯带也在其中,其外观经常让参观者陷入一种错觉:默比乌斯带是一种不可能的图形。但默比乌斯带确确实实存在,只不过有点出人意料而已。

埃舍尔的《默比乌斯带Ⅱ:红蚂蚁》(Möbius StripⅡ: Red Ants),由红、黑、灰绿色组成的三组木版画(1963年)

埃舍尔并不是*挖掘默比乌斯带特性的杰出艺术家,在20世纪30年代,瑞士雕刻家马克斯·比尔(Marx Bill)认为,拓扑学的发展为艺术家们拓展了一片未知的疆域。他以金属或花岗岩为材质,创作了一系列以“无穷丝带”为主题的雕刻作品。

比尔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三维默比乌斯带。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能物理学家兼雕塑家罗伯特·威尔逊用不锈钢和铜做出了类似的默比乌斯带。英国雕塑家约翰·罗宾森(John Robinson)的作品《永恒》(Immorality)是由抛光铜制成的被扭成默比乌斯带的三叶草结。在尼克·米的数码艺术作品中,这个闪闪发光的三叶草结悬浮在一片虚幻的海上(下图)。很多人还把默比乌斯带结构应用在建筑中,创造出叹为观止的建筑物和生动有趣的儿童活动区。

尼克·米虚拟地呈现了约翰·罗宾森的雕塑,被扭成默比乌斯环的三叶草结

小说家们也抓住了机会,把默比乌斯环设计进了奇幻的故事中。1949年,亚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把整个宇宙描述成“黑暗之墙”。把平凡的生活和不可思议之物结合起来更显有趣,正如在阿明·道奇(Armin Deutsch)的短篇小说《一条名叫默比乌斯的地铁》(A Subway Named Möbius)中,波士顿的一条地铁线变成了默比乌斯带,从此,列车经常消失,一位哈佛大学的数学教授被卷入其中……也许这才是故事的关键,这条地铁线可能就是这位教授设计的!

在新材料技术和各种思想突飞猛进的今天,默比乌斯带始终挑战着人们的想象力。无论谁都难逃它的魅力,说不定还有人反而羡慕那些从未听说过默比乌斯带的小孩子呢。

文/约翰·D.巴罗

摘编/李永博

导语校对/贾宁




2006世界杯决赛齐达内红牌

2006年世界杯决赛堪称经典,除了比赛好看之外还有一个让后人记住的焦点瞬间,那就是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最后被主裁判埃利松多红牌罚下,这次判罚也成为永远的经典,*体育文人杂志《Blizzard》采访到了当事人,与当值主裁聊了聊他的裁判人生,全面回忆了那次惊天判罚前后的细节和故事。

在南美洲,奥拉西奥-埃利松多可能是除了各国政要之外被公众辱骂最多的人,作为那片大陆最*的裁判之一,他长达20年的执法生涯经历了无数重大时刻。3次南美解放者杯决赛以及数不清的阿根廷国内*对决,当然还有2届美洲杯以及1次世界杯执法。而他吹哨生涯的代表作大家自然耳熟能详,2006年世界杯决赛红牌将头顶马特拉齐的齐达内驱逐出场,那一次判罚堪称惊天一哨。

德国世界杯之后埃利松多和齐达内一样选择退役,成为阿根廷媒体的裁判分析专家,当然他还和多国政府和机构合作致力于运动项目、援助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作者进行采访的时候埃利松多刚刚结束一次电视直播,

问:让我们从初心开始吧,你为什么要成为一名裁判?我想这大概不会是小时候的梦想吧?

答:不不……儿时的梦想自然不是这个。当初我立志要成为一名球员,小时候在阿根廷东部城市基尔梅斯的青年队踢过,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天赋平平很难靠这个出人头地。于是就转行玩别的,我还练过7人制橄榄球、手球等项目,直到参加田径项目时我才决定要成为一名十项全能选手,其实我运动能力很不错,但这里面有一项是我不行的,那就是撑杆跳,我有点恐高。最后选了自己最强的标枪加强练习,一直练到22岁。

1984年,那时我19岁,开始进入大学读书,专业是体育教育,就是在那期间我成为了一名手球裁判。有一次比赛结束后老师问有没有兴趣当足球裁判,当时我是拒绝的,也就是说在19岁的时候都没想过这事,不过那个老师一直锲而不舍的劝说我去参加裁判培训班,我呢就一直婉拒。直到有一天,完全出于巧合路过了阿根廷足协总部,然后看到门上有一个告示:裁判培训班登记注册。真的是一个巧合,我都不知道AFA总部是在那里,瞄了一眼就走,但在拐角的路口等红绿灯时我在想,老师说了那么久,要不去试试?反正就50米,我就看看。可以说那个红灯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问:在很多国家,即使是*裁判都不一定是全职的,很多人周中都还有另外的工作,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一名裁判在两场比赛之间应该做些什么呢?

答:说实话,任何一个裁判在到达执法生涯*后都很难有时间去从事另外一项工作,以我的经历来看,在周中的时候我每天都会去健身房训练,还有就是学习英语(想要执法FIFA旗下的国际比赛你必须学英语),游泳……在我脑子里24小时想的都是和裁判相关的事情,这占据了我所有的时间。

问:一开始当裁判的时候你肯定不会断定自己将来一定能够执法南美解放者杯决赛或者说世界杯开闭幕式的那种大场面比赛,但总有一些雄心壮志早就存在心中吧?

答:20岁的时候我问自己应该怎么看待裁判这份事业,答案很快就得出了:执法一届世界杯,那是我最*的目标,我知道为此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其实2002年韩日世界杯到时候我就有机会去执法,但最终却没能入选。于是我开始思考并且问自己,“我想去世界杯,但直到现在我都没想过世界杯是什么样子,如果我去了应该干嘛?”所以那之后的4年我一直在审视自己,以世界杯决赛裁判的水准去要求自己。做到这一点有时候不只是个人实力的问题,还有政治因素,还有你所在国家的表现甚至还需要运气。当然你还得面对很多*同行的竞争,而我只能做好自己的那部分。

问:有意思的是你曾经说过自己执法生涯最美好的回忆不是世界杯决赛而是揭幕战,为什么呢?

答:嗯……那场比赛,怎么说呢,让我非常开心。从个人情绪的角度来说确实是我最喜欢的比赛。在揭幕战之前通常都有两三个裁判组进行竞争,最后官方说我们组是最棒的,比其他人要好一点。所以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内心是很激动很开心的,一下子我的脑海就展开了纪录片式的回忆——《埃利松多执法的22年裁判生涯》,你知道吗?一下子情绪完全上来了,所以成为我印象最深刻的比赛。

问:现代足球越来越强调球员的身体条件,所以比赛节奏比以往要快得多,至少在部分国家是这样的。这是否也意味着对裁判的要求也相对应提高了?体能要求增加,最快节奏比赛里瞬间发生事情的判断等等。

答:我刚开始当裁判时的足坛跟现在比起来是完全不同的,当今足球速度更快更具动态。所以对于黑衣法官们来说每天除了体能训练还要加入裁判的技战术相关培训。每一天都要,就好比球员们在俱乐部那样。但就我所见,至少在南美很少有裁判能够做到,可以跟当下职业足坛完全接轨。

问:其实现在国与国之间,联赛和联赛比较风格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对裁判来说也是不同的挑战吗?执法一场国际比赛、洲际间的俱乐部比赛和国内联赛又有什么不同呢?

答:当然不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足球规则是全球通行的,在哪都一样,这是大前提。你需要做的是在比赛开始后确定自己的执法尺度和策略。为什么呢?以阿甲联赛来说,比赛节奏在中场要明显加快,我们信奉得中场者得天下,所以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但如果在英格兰,整体节奏会快得多,球员们通常只有1-2次的触球,所以你得盯着那些快速直接的传球,这意味着要覆盖更大的跑动面积。裁判这个工作要求执法者要有迅速阅读比赛的能力,换句话说你得知道球是怎么运行的,有时候你也得跟着从这边禁区跑到球场另外一头,比赛是动态的,皮球转移的速度和节奏很快。再说回阿根廷联赛,裁判还得把焦点放在球员的情绪上,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矛盾,因为中场人多,争夺激烈,一不小心就能爆发冲突。

问:我们再来谈一谈外部压力,英格兰队每次出去比赛裁判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所在,如果有球员被罚下,比如说98年的贝克汉姆还有之后的鲁尼,都会引发巨大争议。你呢,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答:哈哈哈,当然,2006年在德国嘛!

问:阿根廷国内看过类似的反应吗,把国家队输球的主要矛盾聚焦在裁判身上?

答:有一点点吧,但我们更侧重自我惩罚,责怪自己。比如说阿根廷在世界杯被淘汰,大家会说,“我们踢的稀烂,这支国家队简直一无是处……”然后过了一阵子我们会把焦点进行转移,“这教练不行,不能再带了,做啥啥错,还有足协的头头脑脑,一样差劲!”

问:其实不管是骂裁判还是骂教练或者骂足协都不太好是吗?

答:一点都不好,这种态度都有问题,很不健康。

问:好吧,让我们来说说重头戏,回到2006年世界杯,当你在决赛中从口袋掏出红牌把齐达内罚下去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什么?你肯定知道这个处罚带来的巨大影响。

答:你知道吗?当时我脑子里还真的什么都没想,我执法过太多比赛了,每次都是尽量做到*的决定。为什么?就像球员完成进球然后大肆庆祝一样,当一名裁判在场上做出重要判罚,那就是我们的进球时刻。对于裁判来说每次按照规则做出准确的判罚都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情。每一次决定都是独立的,跟哪位球员、什么比赛无关。可以是一场国内联赛,也可以是一场国际比赛,甚至是一场你家隔壁一场地区联赛的较量,重要的事情是你要做出正确的决定,让比赛变得更好,这就好比前锋想要进更多球一样。

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其实没啥。当然,比赛结束后我意识到经过媒体一传播,这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判罚。但是对现在的我来说,给齐达内红牌,给鲁尼红牌,或者是在捷克VS加纳的比赛中给乌伊法鲁西红牌,乃至于阿甲联赛的哪张红牌,这些都是一样的,没啥区别,都是针对我看到的场上形势做出的相对应判断。

问:毫无疑问,那个红牌是一次正确的处罚,不过事后关于第四官员在那次判罚中的角色也引发了很多讨论。2006年的时候你是在耳机里听到四官的提示吗?

答:(埃利松多起身在走廊里踱步,思绪一下子回到了14年前)所有的交流都是通过耳机完成,马特拉齐倒地的时候皮球已经到了场地另一边,所以我离事发地点也很远。当时我吹了一个手球,然后是任意球,于是攻防双方完成了转换,皮球来到了马特拉齐躺着的这边半场,但却是在另一侧,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现他倒在地上的。我等了等看他是否会起来,结果他就躺在那里……一直躺着……始终不站起来,所以我吹停了比赛。当时我离他大概25-30米远,所以我第一时间通过耳机问助理裁判达里奥-加西亚,“达里奥,你看到什么了吗,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他躺在了地上?”

(图中四名裁判依次是达里奥、坎塔莱霍、埃利松多和鲁道夫)

他跟我说:“我不知道,我只看到他躺在草坪上但没看到发生了什么。”

然后我问那边半场在另一端的助理裁判鲁道夫,他离的太远,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他跟我说:“我也是啥都不知道。”然后我就开始思考,一肚子的疑问,很显然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但如果没人看到的话……这个时候路易斯-梅迪纳-坎塔莱霍(第四官员)的声音出现了,他说,“奥拉西奥!奥拉西奥!我看到了!齐达内用头重重的顶在了马特拉齐胸口!”

当我了解情况后态势就很明显了,齐达内难逃其责。于是我走向了事发地点,马特拉齐还在那里,坎塔莱霍已经告诉我他看到的一切,而这些足以让齐达内被驱逐出场。之后我问四官:“他为什么要用头去顶马特拉齐?”意思是他有没有看到蓝队23号之前到底做了什么,坎塔莱霍回答说:“没有,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只是看到了那次顶人。”当我到了事发地点时还意识到其实球员们也是懵的,只有布冯和加图索知道点什么,他们一直在向边裁施压,其他人跟我一样啥都没看到。之前整个球场都充满了各种噪音,突然之间就安静下来,大家脑子里也有着同样的疑问:“这到底是怎么了?那个球员为什么躺在地上?”身处其中的我在思考,“应该怎么干净利落的做出判罚呢?当时齐达内已经彻底冷静下来然后站在那里。”

对我来说不能简单的直接掏出红牌把人罚下,所有球员和观众都知道当时主裁判在另一个半场其实什么都没看到。于是我走向了距离事发地点最近的助理裁判达里奥,虽然我知道他其实什么也没看见,为什么呢?因为这会让事情变得合理起来,当一名主裁判走到场边询问边裁肯定是因为边裁知道什么,然后帮他做出相对应的判罚。所以我径直走向了达里奥,然后告诉他:“集中注意力!”这话同样也是对我自己说的,提醒我俩比赛还有10分钟,要全神贯注。再然后我转身走向齐达内,果断地向他出示红牌。

问:所以哪怕达里奥并不是那个告诉你真相的那个助手……

答:是的,他什么都没说,不能空口说瞎话啊!当我意识到自己得掏牌的时候我就在想,“我应该如何做才能让这个事关比赛胜负的判罚变得所有人都能轻易理解呢?”然后我就告诉自己,如果助理裁判叫你过去,那么大家就都知道肯定是有什么原因,然后你的助手告诉你了,是有一点伪装的成分在里面,但它包涵了真相。

问:从06年到现在大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坎塔莱霍到底是自己看到了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还是通过电视直播或者回放看到的?

答:比赛之中任何时候,第四官员都是站在中线边端附近,真正看了比赛录像的是法国队主教练多梅内克,是最开始产生疑问的人搞错了。我再来解释一下,世界杯的比赛,在两个替补席中间会有一个像电视一样的监视器,就在离场边不远的地方,如果第四官员要看的话他得走10米路过去然后再回来。如果坎塔莱霍真的这么做了那么很容易被发现,但职责要求他必须始终站在场边不能离开。当我跟四官说话的时候其实是问他在比赛进行的时候看到了什么,他就站在场边回答我说,“我看到了,看到了齐达内头顶对方,”比赛之后我再次跟他确认到底是自己亲眼所见还是通过监视器看的回放,他告诉我:“我自己看到的,没看监视器。”

(井中月)




2006世界杯决赛阵容

首先,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

法国*齐达内在决赛的加时阶段被马特拉齐激怒,头顶国米后卫的画面已经被制成雕像放在了巴黎街头。

而他也以这种令人无比遗憾的方式告别了自己的最后一届世界杯,而意大利队则如愿捧了第4座大力神杯。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一次冲突,意大利是否还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

其次,史上最强巴西未能成功卫冕令人意想不到

作为02年世界杯*得主,06年的巴西队阵容更是达到了上限:大罗、小罗、阿德里亚诺以及卡卡被誉为中前场的魔幻四重奏,后腰则由泽罗伯托和埃默森担任,后防线上卡洛斯和卡福这两名世上最强边后卫镇守,中卫的搭配是胡安和卢西奥,门将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迪达。

2006年巴西队*阵容令所有对手胆寒

因此,这支桑巴军团开赛前就成了*的夺冠热门,但是却止步于1/4决赛0:1不敌法国惨遭淘汰。这场比赛给球迷们留下的一个难以忘记的画面便是卡洛斯低头“专心”系鞋带......

还记得这一幕吗?

莱曼的神秘小纸条

东道主德国队对阵阿根廷的四分之一决赛中,莱曼从护腿板拿出了一张神秘的小纸条帮助球队拿下了阿根廷队。当比赛进入到残酷的点球大战时,几乎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此时,阿根廷球员看到莱曼拿出的神秘小纸条后首先从心理上似乎已经凉了一大半。随后他扑出了他扑出了坎比亚索、挡阿亚拉射门,帮助德国队再次进入到了半决赛。事后,这名门将表示这张纸条来源于格鲁内瓦尔德皇宫酒店的便筏,至于说写了什么他却没有任何透露。

*解说员一时激动,冲冠一吼成绝唱

八分之一决赛意大利对阵澳大利亚本身是一场比较乏味的比赛,但是当比赛进行到尾声时,意大利队却爆发了。面对此,*解说员黄先生高呼“意大利万岁”一时间将这场比赛推向了高潮。作为一名足球解说员尤其是***平台,理应保持中立的立场,而他的这一行为虽然给比赛带来了热情,但确实也很不妥。

时至今日,当年的那几段经典语录依然在流传着:格罗索,点球,格罗索立功了!伟大的意大利左后卫,他继承了意大利光荣的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 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即兴发挥,你要是请他再来一次,大概率还真的说不出来。

小小罗为葡萄牙罚进点球,开启了传奇之路

小组赛葡萄牙对阵伊朗的第79分钟,伊朗后卫格尔莫塔迪在己方禁区内放倒了菲戈,葡萄牙队获得一粒点球。菲戈将这个机会给到了小小罗,那一年这名日后的五届金球奖得主年仅21岁,但是已经初露锋芒。

菲戈将点球机会给到了C罗

C罗“眨眼”,成为全英公敌

在迎来英格兰和葡萄牙的大战中,鲁尼蹬踏了已经倒地的卡瓦略。而其俱乐部的队友C罗却向主裁判施压要求给鲁尼出示红牌,而当值主裁判也顺势将鲁小胖罚出场。这还没完,年轻的C罗一个不小心的眨眼动作正好被摄像机记录了下来,这无疑让争端再次升级。当然最后也是在弗格森爵士的帮助下,C罗才顺利化解了此次事件的危机。

本届世界杯最终由意大利队获得,而这对于在开赛前刚刚经历了震惊全球的“电话门”事件的意大利足坛来说无疑就是最完美的自我救赎,关于这一段详细内容欢迎关注并查阅2021.3.27日分享文章。关于2006年德国世界杯,你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欢迎评论区留言热议!

严正声明:抄袭必究!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2006世界杯决赛》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2006世界杯决赛、足球上帝相关的体育资讯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