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拉球技术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很多国际一流的乒乓球运动员都出自我国,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乒乓球拉球技术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乒乓球拉球技术
1、拉手适当放开。打小球时,由于球速较快,一般不提倡较大的拉手,认为把前臂和上臂的角度打开即可。而今天,只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要把肩关节适当打开,以增加拉球的动作幅度。同时,手尽可能抬高,为向前发力创造条件,使球产生较大的向前冲力。
2、摩擦球不宜过薄。旋转能够提高拉球的准确性,但会影响球向前的平动速度。在同一板击球中,旋转和速度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为防止摩擦过薄,击球部位不要太靠上,可以中部为主,板形竖直,前倾不要过大,同时避免接触球的侧面太多。这样会使摩擦厚一些。
3、腰部收紧。腰部是完成上、下肢动作传递的枢纽。合理的腰部动作会使动作协调,发力集中。在拉球的全过程中,腰部要绷住,在垂直轴上的转动不宜过大,以防分散向前的用力。为更好发挥腰部的功能,在拉球过程中要收腹、含胸。
4、肘部做外侧半圆形运动。抬肘和夹臂是拉球中常犯的错误。拉球时,肘部随同手臂一起做外侧的小弧形运动,有利于击球中的发力,使力量更集中。
5、高重心。重心在保持平稳运动的前提下尽可能抬起来,千万不要蹲下去,造成坐着拉球,使球只往上走,而缺少向前的动力。
什么是拉球
所谓直臂拉球是一种在自己很主动、很有利或搏杀时所使用的一种拉球手段,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的所有的技术手段。
我们所说的“直臂”,只不过是指引拍这个环节的动作接近于直臂,但它不能代表拉球技术的.全部,拉球技术的核心还是击球动作,如果真正采用直臂的方式拉球,肯定是错误的。如果把“直臂”引拍作为一种拉球动作的名称,不能算作创新,只能是以偏概全。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提高弧圈质量必须要加大动作半径,增大击球力量,大球时代尤其如此。这一点,在国家队和省级优秀运动队早就有了共识,通过实践也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因此,我们练习弧圈技术的时候,要适当加大引拍的幅度,注意把前臂的加速与大臂的参与更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既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是,在练习弧圈的初始阶段,首先还是要强调前臂的动作质量,把拉球的核心环节抓住,不能舍本求末,主次不分。当弧圈技术熟练掌握之后,动作也就自然的放得开、收得拢,该“直臂”的时候就直,该“屈臂”的时候就屈,“直”“屈”相宜,都尽在情理之中了。
实际上,拉球的过程中,前臂与上臂的关系是在不断的调整之中,肘关节至腕关节之间的挠尺远侧关节和挠尺近侧关节在不断的调整,这种调整的方式是旋外与旋内,引拍时有旋外的动作,击球时有旋内的动作,直接控制着拍形符合击球的合理要求。
也就是说,拍形的变化,主要是挠尺关节运动的结果。挠尺关节的运动,必然影响到肘关节的运动,随着旋内的摆动,尤其是在击球的阶段,前臂就会迅速内收,只要内收,前臂与上臂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上肢就不会是一条直线了,因此说,直臂拉球一说是对拉球动作结构上的一种误解。
为什么会有直臂拉球的说法
主要是把拉球动作的主次环节给颠倒了,要说直臂,主要是在拉球之前的引拍过程中,如果把前臂尽量打开,就形成了接近直臂的状态,但这仅仅只是在引拍的阶段,而拉弧圈的关键环节,还是在击球的动作中。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拉球,还没有做到神形兼备,而是只有形,而无神。神是什么,就是动作的核心环节。形呢,还只停留在动作的非主流方面,还不是全部的形。
直臂引拍与直臂拉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什么非要把手臂打开称之为直臂拉球呢?既然没有人会认为拉球的时候是直臂的,那为什么非要提出引拍要直臂呢?也就是说,引拍时手臂打开的程度大也好,小也好,都不能冠以直臂拉球的概念,这只是我们在拉球的时候,对动作的一种调控,一种变化,一种根据来球,根据需要,根据自己的技术状况来进行的合理击球的选择,前提仍然是拉球。
我们说的拉球,没有区分直臂还是屈臂,而是考虑什么情况下可以将手臂充分的打开,什么情况下动作的幅度不要太大。
如果硬是要将拉球定义为直臂,而且做为一种趋势,就显得过于狭隘和不切合实际。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对使用弧圈的范围作一些基本的研究,台内快拉,刚出台的球,近台对拉等,是否也提倡所谓的直臂拉球呢?作为一种提倡的技术,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也是不全面,不完整的。对于已经了解弧圈的朋友,倒是可以理解,但对于初涉或还没有学习弧圈的朋友们来说,就会成为一种误导。
尤其是弧圈技术还掌握得不是很好的球手,追求直臂拉球,有可能使你会掌握不住拉球的精髓,而进入旁门左道,拉出的球可能是即没有旋转,也没有速度。
;
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专业的乒乓球选手还是不要盲目学习国家队的拉球方式,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和发挥程度不同。如果你有正确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学习国家队选手的挥拍可能真的能有助于提高技巧。但是,如果你走得是野路子,就要小心了。很多人忽略了,这些顶尖选手的动作都是从小学习、大量的体能训练和重量训练的综合结果。他们的行为绝对是符合标准的。但也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没有跟教练学过球,对打球有正确的认识,但又想简单地跟风,可能会经常出现失误,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实在是得不偿失。
有的人就非常羡慕马龙的正手拉球,马龙可以在一瞬间爆发自己的力量。就有不少人认为用手臂快速猛力挥拍就能达到马龙的动作效果,殊不知这是从腿到臀到腰再到前臂到手掌最后到手指的一系列交互作用达到的结果。长期动作不规范的贸然练习,会导致身体器官的损坏。所以,这也是我觉得业余乒乓球者不适合学习国家队拉球的原因。
一方面是动作理解的不到位,会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他们之所以能在球场上快速的拉球,是日积月累训练的结果,而普通人能每天坚持训练的都很少,自然在力量上赶不上专业的选手。如果真的想学习专业的拉球技术,还是选择专业的乒乓球教练进行学习比较好,更方便教练了解你的身体素质以及能力。如果实在找不到教练而只能看视频自学,建议球友,尤其是初学者,优先选择正规专业教练亲自呈现和示范的系列视频。内容更好从握拍、站立、挥拍、动力源等基础知识入手。
拉球简单说就是击球以摩擦球为主或者打摩结合,主要目的是制造上旋和侧旋。请看看国家队吴敬平教练的文章:正手拉球的发力动作
一、站位 正手拉球前的基本战位姿势是左脚稍前,右脚稍后(以右手为例),一般情况下球拍置于腹前,重心在两脚之间,稍向前倾以利于起动。收腹、含胸,膝关节略有弯曲,但不要蹲下去,以保持较高的重心。
二、重心移动 当来球接近球网时,伴随着手臂的移动,开始进行重心移动。在重心移动时,腰部略有转动,但不要转动过大,身体有一定的倾斜,只要感到身体的重心在右脚上就可以了。在重心移到右脚后,右肩略有下沉。支撑腿略弯曲,但不能弯曲过大,以免造成重心过低发不上力。在这一环节上,业余选手容易犯的错误是过大的转动髋部,使身体重心在垂直轴上运动过多,造成拉球时的力量分散,不能有效的发挥向前的力量。比较好的做法是,重心在垂直轴上略有移动的同时,在矢状轴上要有一定的运动,使得重心有足够向后运动的距离,这有利于在发力时向前移动。如果重心移动有投铁饼的感觉那就错了。在重心移动过程中,腰部和腹部要收住,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重心在脚上的位置是全脚掌略靠前外侧,这样可充分发挥向左前上方蹬地的效果。
三、引拍 在重心移动的同时,球拍经腹前向右斜后下方移动。在这一动作中,任何多余动作都是没有用的。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经最经济的路线把球拍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且要自然。正手拉球一般的引拍位置,是在身体右侧腰部下方,大腿中段的后方一点。肩部要保持适当的紧张。不能把肩部完全打开,这样会影响拉球时的动量转递。手臂放松,前臂和上臂不要在一条线上,也就是说手臂不能完全伸直,这样容易造成僵硬。这时肘关节的夹角一般在150°-170°之间即可。 在引拍过程中,对于学习拉弧圈球的人来说,另一个致命的问题是向后拉肘,或向上抬肘,这样极大地影响拉球发力。如果有这样的毛病,必须坚决改掉。在整个引拍过程中,肘关节几乎始终与手在一条直线上。如果在前后方向上超过手的位置,那说明引拍就有问题了,其前后顺序是,前臂带动肘关节移动,不能是肘关节拉着前臂做前后运动。上臂在引拍过程中,与身体的距离要自然打开,不要夹臂,大约有一拳的距离即可。
四、发力 总体上说,拉球的发力是一个动量传递的过程。其传递的基本原则是,由大肌肉群向小肌肉群传递,由身体的下方向上方传递,由身体的近端向远端传递。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右脚的外前侧向前上方蹬地开始,重心逐渐向上抬,由小腿、大腿、髋关节、腰、肩、肘、手腕、手指,最后作用于球拍击球的一瞬间。在这个过程中,髋关节要适当前顶,腰部和腹部收紧,控制住力量,使其集中。前臂和手腕在击球的一瞬间要有内收动作,手指在击球一瞬间抓紧球板。直板拉球时,要在抓紧球板的同时,注意中指顶板的动作,使力量集中作用到球板上。
五、板形与击球部位 现代乒乓球的拉球更讲究“打摩”结合,所以拉球的板形不必过于前倾,这样容易造成摩擦过多,球的前进力不够。常用的板形是在拉球的起始阶段,板面保持与地面垂直即可。在击球的一瞬间,伴随着手腕内收,板面略有前倾,给球一定的摩擦。摩擦与撞击同时进行。在拉加转弧圈时,摩擦多一些;拉前冲弧圈,只要能保证有适当的弧线,使球过网上台,要增加撞击的比重,使球产生足够的向前冲力;当在之一点拉时,可增加摩擦的比重;反拉时摩擦要多一些,自己发力拉时,撞击要多一些。在击球部位上,拉下旋和一般旋转的上旋球,接触球的后中部向中上部摩擦;为了增加拉球的准确性,接触点可稍向左侧面一点,但千万不要侧面过多,形成拉侧旋球的情况。 击球点与击球时间 过去我们常强调拉球的击球点在腹前,现在看来,在实践中还有些出入,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现在的击球点,一般在身体侧面就比较合适,但不要超过身体后方的最远点,稍前一点。从目前情况看,在这一点击球,可能更容易发挥手臂挥动的加速度,因为此时力臂最长,容易发力。拉前冲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下降初期,因为高点期很难把握,时间太短,并且借力也有一定的问题。拉加转弧圈球的击球时间在下降期。这时有较长的时间摩擦,制造弧线。再说说用力方向。总体上讲,拉球的用力方向是向前上方发力。但只记住右后下向前上发力是不够全面的。从生物力学拍摄的连续图片的运作轨迹投影来看,拉球的手臂运动轨迹是向内倾斜的半弧线。实际上是由右后下方向左前上方用力的过程。这一点从实践中优秀运动员肘部运动轨迹就可看出,它是一个由内向外再向内的小半圆形。所以在学习拉球时,切记肘部不要前后移动,影响日后提高阶段的拉球质量。
六、随势挥拍与还原 。球离开拍后,手臂还要继续挥动一段距离,我们把这一段叫做随势挥拍。其作用是缓解手臂发力运动的惯性作用,对增加球的力量没有什么太大作用,但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否则动作将不够连贯和自然,影响协调性。有关还原的位置,要根据下一板球的击球情况来选择。如果采取单面连续拉,那么还原时的重心就要偏向右侧,以节省下一板进攻的时间;如果准备采用两面进攻,重心则宜偏向中间,可随时向两边移动。球拍置于开始时的位置——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