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用了宁王的8万精锐兵马,而且还承诺等以后平分天下,但是最后不但不会平分天下给宁王。后来还被朱棣封在南昌。直到朱棣的孙子朱章基登机的时候,宁王才要回来自己的封地,70岁的时候去世。
明朝初年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为了保护自己的江山,把他的江山分封给了20多个子孙,把他们分布在全国做藩王。以此来守住朱家的江山。因为他相信朱家自己人是不会造反的。其中辽王,宁王,燕王,还有秦王等人实力更好了,不管是军事数量还是动员能力都比普通的藩王厉害。一开始朱元璋认为,不管是自己还是太子朱标,都对这些藩王有很强的震慑力。
但是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太子朱标早亡了,那时候有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朱元璋不得不立朱允文为皇太孙,但是那个时候朱元璋的年纪大了,他为了预防自己,百年以后,国主年少,会出现其它变故,就构陷诛杀了很多的大臣,后来朱允文登基以后,实行了削藩政策,有四位藩王变成平民,还有一个自焚而死,轮到燕王的时候,朱棣已经是很厉害了,不管是在军事实力上,还是在家族的尊序上,都是诸王之首。
没有办法燕王只能发起反抗,但是兵力不足,就想到了宁王朱权,于是他想方设法地把宁王的兵权骗了过来,还允诺若得到天下以后会平分天下给宁王,但是最后却没有平分天下给宁王,还把宁王给软禁了很多年。
宁王在朱棣成功以后,非但没能平分天下,就连想要在苏州、钱塘一带生活都没有答应,最后还是去了江西南昌,并在这里开始了世袭罔替。朱棣虽然没有实现承诺,却也保障了宁王一生荣华富贵。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候,能够取得成功,借助了宁王力量,掌握了他手中的“朵颜三卫”。这支军队有着很强战力,即便是建文帝也想要极力拉拢。宁王本意保持中立,谁的队伍也不站,可惜被朱棣用计谋,胁迫到一条船上。
朵颜三卫归朱棣掌管后,朱棣实力大增,也在“靖难之役”中,取得了重要作用。作为出大力的宁王,最终结局可以分为下面这两个。
一、平分天下成为泡影
常言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朱棣在“靖难之役”初期,极力需要宁王相助,这一时期他为了拉拢宁王,给宁王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一面说侄儿建文帝,对众位叔叔的不好,一面又给宁王画饼,畅享成功以后的生活。
当朱棣真的坐上皇位后,宁王也知道平分天下就是戏言,也没有提起这回事,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分封到富庶地区,让自己和后代都荣华富贵。
二、分封南昌,在这里终老一生
宁王对朱棣和皇权,看得很透彻,看到朱棣的成功,他也知道朱棣一定会食言,如果强行讨要半边天下,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朱棣也有自己小算盘,成功之后就想着如何处置宁王。
朱棣既不能让宁王拥兵自重,成为第二个自己,又不能失信于他,否则今后将不会有人相信自己。于是他将宁王分封到了南昌,让其在这里养老生活。
分封南昌后的宁王,内心一定很郁闷,但他也不敢轻举妄动。他当年没敢做事情,被其后人朱宸濠实现,只是这位宁王造反,如同昙花一样短暂。
宁王最后的下场可以说并不惨,据历史资料记载,宁王最后活到了70岁才去世,由此可见朱棣并没有做那种良弓藏,飞鸟尽的事情,但是这并不代表在打下天下之后,朱棣对宁王是多么的好。
就比如说朱棣称帝之后,宁王看上了苏州这一块地,想要朱棣把它赐给自己,但是朱棣拒绝了宁王,因为苏州是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朱棣怕宁王权的实力变强以后,自己就不再好掌控他,于是这个时候宁王看苏州没戏,又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钱塘,可是朱棣还是不答应。
最后朱棣主动给了宁王四个选择,这个地方分别是建宁,重庆,荆州,南昌。在权衡利弊之后,宁王选择了南昌。宁王到了南昌之后,日子过得并不太平,朝中有一些居心叵测的大臣便上书朱棣,说明宁王暗中有谋反的举措,于是朱棣便派人进行了秘密的调查,只是没有查到确凿的证据,于是此事便不了了之。
并且自此以后宁王为了降低朱棣的猜忌,把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自己的后代,然后退居幕后,再也不过问南昌的政务,从这以后宁王才算是真正的安稳下来,并且就这样安享了晚年,一直活到了70岁。
所以宁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可以安享晚年的亲王之一,而且朱棣多少也兑现了他的诺言,算是一个言而有信的皇帝,如果换成朱元璋的话,宁王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玉面桃花总相逢宁王结局是离开了京城。
宁王和高正一样,刚登场的时候,都像极了反派角色,但实际上而言,宁王是一个好王爷。首先,他能明辨是非。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其次,他宽容大量。面对胡娇的鲁莽,他不生气,甚至还称赞胡娇宽宏大量。
宁王这个人看上去不争不抢,实际上在下一盘大棋。高正和许清嘉到上庸县,就是宁王的手笔,他的目的就是借助许清嘉之手,查出上庸县的问题,从而牵扯出国舅爷背后的银矿案。
而许清嘉的确不负所望,最终在他们的合谋下,国舅爷的阴谋败露,宁王成功的守护了江山。在新帝继位,诸事安定之后,宁王到云南镇守,再也没有回到过京城。
按照《屠户家的小娘子》正文最后一章+番外篇中所写,男主角许清嘉步步高升,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许相国。女主角胡娇保养得宜,三四十岁的人看上去还像十五六岁的小姑娘。他们的小外孙之一次见到胡娇,根本不相信这是自己的外祖母。
换成电视剧《玉面桃花总相逢》,许清嘉、胡娇分别由佟梦实、张含韵两名演员扮演。这是一个先婚后爱的剧本。胡娇一万个不忿和许清嘉成亲,却在婚后和许清嘉相知相许。
耿直的许清嘉在官场上横冲直撞,逆境中有胡娇相伴,顺境中也与其分享荣耀。因为惧内属性加持,这个清朗俊秀的读书人在大结局当了大官。
朱棣曾经也是一个藩王,他深知作为一个藩王的痛苦。宁王手头虽然掌握着大量的军权,但是在朱棣采取削藩的政策之后,宁王已经失去了对自己的威胁。朱棣念在兄弟手足之情也是让他过上了一个比较平静幸福的生活。在建文帝,朱允文登基之后。就开始了削除藩王的政策。朱棣和朱权他们两个是藩王中势力更大的两股。朱棣要起兵造反,必须得到宁王的支持。宁王完全是在坐山观虎斗,他不想参与朱棣和朱允炆的争斗。
朱棣是一个搞阴谋的高手,他看出了宁王的心思,于是他亲自去拜见宁王,争取他的支持。宁王摆出一副不想搭理他的样子,于是朱棣就假装想要离开宁王的地盘,他要求宁王把他送出城外。没有想到宁王天非常的天真,中了朱棣的计谋。朱棣挟持了宁王,让他交出手中的兵权。宁王的性命掌握在朱棣的手里只能听从他的指挥,把他的朵颜三卫交给了朱棣。朵颜三卫由蒙古民族组建的一支骑兵,其战斗力非常的强悍,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也采取削藩政策。很多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小,基本上没有造反的可能了。朱棣也确认了宁王确实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曾经也帮助过自己,而且是自己的亲生兄弟。看在往日的情分上面,就放了他一马。
宁王朱权也是一个很识时务的家伙。他知道自己没有实力和朱棣竞争皇位。安稳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他主动的打消了朱棣的疑虑,在自己的领地建造了一个小房子,从此基本上足不出户。朱棣也明白宁王的心思,也就没有杀了他。
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岁时,被朱元璋封为宁王,封地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国号“宁”。
因朱元璋将朱权封在大宁,其目的是为了防范北元军队的入侵,所以朱权的宁国实力非常强悍,带甲之士八万,战车六千,其麾下的朵颜三卫骑兵的战斗力更是天下闻名。
不过纵容朱权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他对于帝位始终无任何觊觎之心,而且也始终坚持着为人臣子者的本分。即使是在建文帝登基后,开始实行削藩之时,朱权也依然没有任何的反叛之心。
可是朱权虽无反志,但他的实力却让他不能置身于事外。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朱棣与建文帝相互争斗的过程中,宁王这支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了双方都要争取的存在。
朱棣一方,朱棣在起兵时就曾言“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我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便大事可成啊!”,因此朱棣对朱权可谓是虎视眈眈。
而建文帝一方,建文也因害怕朱权会投向朱棣一方,所以对其也是严加防范,靖难之役发生时,建文就把他召他入京,可还未到时,就先下旨削了他三护卫。
当然,就朱权本身而言,他从始至终都未想过要背叛朝廷,要背叛建文帝。无论建文帝如何对待于他,朱权都是忠心于中央的,他也从未想过要投向朱棣。
只是,朱权没有想过要跟随朱棣,不代表朱棣不想拉拢这股强大的势力。当时,朱棣眼见 *** 没有投靠他的意思,可朱棣却是急需朱权麾下势力的加入,借此才能更有把握的抵挡住建文军队的进攻。于是明着没有机会,朱棣就想暗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