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员A:场均28.7分5.8个篮板3.8次助攻,
球员B:场均28.0分8.2个篮板4.1次助攻,
看上去是不是相差无几?
嗯,那如果告诉您A是1997-98“最后一季”的迈克尔·乔丹。B则是2018-19赛季在雷霆和威少爷搭档、季后赛首轮就被利指导做掉的保罗·乔治,会不会让你小吃一惊?
无论你是否经历过在公牛最后一年的乔丹,在现场还是在电视机前,看比赛录像还是集锦,都能够体会到那一年的他对于联盟的统治力。
34岁,带领已经拿了又卫冕了一次总*、平均年龄31.4岁的联盟最老阵容。
*的副手皮蓬因为背伤与合同纠纷,一直缺阵到一月份、只打了44场。
队里第二得分手是场均13.3分的库科奇(984分),
把开局4胜4负的公牛,最终带到了联盟并列第一(62胜20负)。
迈克尔·乔丹,82场全勤平均28.7分、总共在1997-98常规赛拿下2357分,都是联盟第一。
不论球迷和NBA总裁多么不舍,但球员里对乔丹的态度无非两种,
极少数是“这是最后一次复仇的机会了,跟丫拼了。”
绝大多数是“终于不用再被这个暴君蹂躏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帮大家回忆一下,在二十多年前,场均29 6 4的表现,是个什么劲头。
而这样的数据在如今,虽说没有烂大街,但对于如今的一线球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假如以场均28分6个篮板4次助攻为标准(单个上数据波动不超过0.3)的话,近五个赛季以来,有这么多人都可以做到:
2016-17赛季、2个,威少爷和哈登。
2017-18赛季没有。
2018-19赛季3个,哈登、乔治、字母哥。
2019-20赛季3个,哈登、字母哥、东契奇。
上赛季3个,库里、字母哥、东契奇。
乔丹几乎被认为是最传奇一季的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已经是如今一线球星们的“标配”了。
更糟糕的是,上述的这些数据“大神”,只有上赛季的字母哥最后杀进了总决赛拿到了*。其余人在季后赛里的表现远没有在常规赛那么有统治力。
这并不是说这些*们名不副实,或是数据注水了。只不过是NBA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时代红利”。
一、观众优先——什么才是赚钱的比赛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商业体育赛事,消费者而非球迷始终是NBA*先考虑的对象。
比赛怎样才精彩,有更高的比分、更多的精彩进球、更快的节奏才能吸引更多的眼球。
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提速 三分。
但篮球的规律毕竟是离篮筐越远越难得分。怎么才能鼓励大家多投三分呢?那就先把防守端强度降下来。
于是给防守球员套上枷锁。
手测取消了,然后限制外线球员的防守强度,将很多从前不算什么的接触都认定成犯规,“体毛哨”也是近几年才真正普及了。
其实“体毛哨”就是“*哨”的普及版,以前只有个别*才有的待遇,如今差不多的球星都能够享受。
很多脑袋灵光的球员和教练们“开窍”了,同样都是两分,只要罚球不像鲨鱼那么蹩脚,还多赚一次犯规,多蹭一蹭何乐而不为?
同时“魔球理论”的普及也让各队意识到,只要三分球投得够多够坚决,在效率上要比传统打法高效得多,至少在常规赛是这样。
毕竟一个40%三分命中率的三分攻击手,在效率上比得上一个60%命中率的两分专家。
他们开始将训练和提升的重点从篮球技术的本身,转移到了对规则的研究和表演“艺术”的钻研上。大量球星们纷纷在数据和效率上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球迷们高兴了,球星也开心了。
一场赛一场的夸张比分,一个又一个穿越历史先贤的传奇纪录。
场均三双、单季400 三分、73胜、效率值超越张伯伦(2019-20赛季的字母哥)。
那些曾被我们认为无法被复制和超越的纪录,在这个时代都被一一打破。
因为判罚尺度的改变,联盟各队开始鼓励进攻,而很多以防守见长的球队纷纷停滞不前。
马刺、灰熊、活塞,以及前几年的犹他爵士,都在原有的风格下深陷泥潭,为了战绩和票房,纷纷放弃了自己的铁血硬朗风格。
但联盟球队的风格日趋“同质化”的同时,也给联盟带来了新的麻烦:
球星们快管不住了。
二、球员和球队——到底谁是老大?当浓眉在詹姆斯身边拿下第一个*时,有人开始将他跟邓肯比较,
当哈登在火箭轰出场均36.1分、60分三双时,有人开始觉得他超越科比已经是“历史第二分卫”,
当勒布朗在第十次总决赛时拿下个人第四座总*时,拥趸们觉得他超越了乔丹。
他们的理由很充分:
浓眉生涯前八年四次一阵、场均25 10,跟邓肯有啥区别?
哈登36.1分不比黑曼巴的35.4分让人上头?
勒布朗4冠 4fmvp,还有季后赛出场 得分双历史第一,难道不能跟乔丹相提并论?
都没有错,只是他们论据的核心,数据,在这些年的意义和含金量有了太大的改变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同样的事物,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去比较才能做到尽量客观。
就像所有人都不否认六十年代拉塞尔的十一冠和八连冠的不朽,但在讨论历史地位时,都大多不会把他放在首位。毕竟那个时代NBA的强度和竞争性,跟如今的NBA真不是一个回事。
*与*含金量不同,那么数据之间也就同样有高低之分了。
若真要用前朝的剑斩本朝的官,那就真的不是老了傻了就是黑了坏了。
但球星以及他身后的团队们不会这么想,他只知道在如今数据的加持下,他们已经是可以跟历史先辈们比肩的传奇。才不会管从前突破时有没有手放在腰上、杀进篮下会不会头破血流、三分线外犯规更是极其稀有的景象。
在这个时代,他们才是NBA联盟里的最核心资产。
2020年的纪录片《最后一舞》里,乔丹依然为公牛老板莱因斯多夫拒绝留下那支98公牛而愤恨不已。
“我们本有机会拿下第七冠的,我的感觉非常好。”但律师出身的公牛队拥有者仍然解散了那支传奇的公牛,也终结了乔丹的红色传奇。
即使强如乔丹,在他那个年代,依然不得不向球队老板们屈服。因为他们之间依然是雇佣关系。
所以那时的球队管理层的作风,要强硬狠辣得多。
不止乔丹,大梦和尤因这对九十年代四大中锋都在生涯暮年被球队交易,本·华莱士作为那支铁血活塞的图腾和建队基石、依然得不到球队的顶薪续约,马布里在纽约被丑化成了一个“精神病”、韦德这辈子都没有拿到过球队第一薪水。
*球星们如此,那些平均生涯只有三、四年的角色球员就更是如此。
在白人老板依然占据*多数的NBA,“我给你钱、你替我卖命,你就是我的商品”。这种逻辑一直延续到本世纪。
但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球员们利用网络夺回了话语权,他们本身的价值和关注度已经超越了球队本身。
离开了骑士、热火,詹姆斯还是那个詹姆斯,他一个人的热度依然可以碾压联盟90%的球队。
离开了雷霆,杜兰特还是那个杜兰特,他到哪里都是招牌,在勇士不但能拿总*,还可以拿走fmvp。
对于如今联盟的球星来说,他们在哪里都是明星。球队的归属感和压迫感已经降到了历史*点。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球星选择了联手,早早拿到总*。因为他们已经看清了如今的世道:
人们可能会为你的离开而愤怒谩骂,但会有更多人在你夺冠取得成功时山呼万岁。
你可能在劳资框架内损失了一部分薪水,但早日成功收获的知名度会给你带来更丰厚的收入。
你不能等到自己年老体弱、状态下滑时再被球队踢走,在自己的*岁月旱涝保收、早日功成名就才是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
所以浓眉可以在鹈鹕闹了将近一年,最终逼鹈鹕把自己送到了最想去的湖人,
哈登为了转会可以把自己吃成球、在训练场上发飙,但球队也对他无可奈何。
欧文决定离开詹姆斯和骑士时,一句“不交易我就做手术”让球队不得不就范。
直到今年西蒙斯这样一位羽翼远未丰满、成就尚未达成的新人。只因为季后赛发挥离谱时被教练和球迷喷了几句,就要求转会,最后闹到罢训罢赛的地步,才让整个NBA世界意识到:
这批球员已经被宠坏了。
三、如果你不是“詹姆斯”,那么有的是办法治你赛季开始前,联盟对很多攻防动作的判罚都做了*的解读:
①进攻方以异常角度倾斜到防守者身上(侵犯防守者“圆柱体”),犯规
② 进攻方突然偏离他的进攻路线(侧身或向后),故意与防守者制造身体接触,犯规。
③投篮方完成动作后,以异常角度伸展腿部(向上或向侧面),犯规。
④进攻球员的非运球手故意勾住防守球员,犯规。
可以说,这几招都是这些年来外线攻击手们在琢磨规则过程中,开发出来的屡试不爽的“保养”。
但从前是能上罚球线,如今可能自己得赔上一次犯规了。
虽然球星们都宣称新规则对自己没啥影响,但数据说明一切。
哈登场均罚球数从7.3降到了7.2,
特雷杨从8.7→5.7,
利拉德从7.2→4.5,
比尔从7.1→4.1,
东契奇从7.1→5.7,
库里从6.3→4.5,
罚球数的锐减不单单是每场少得了三四分这么简单,而是告诉了面对他们的防守者可以用更激烈的动作限制这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如果你是詹姆斯、杜兰特、库里这样真正的*,就应该既能享受规则的红利,也可以解决对你不利的变化,永远站在联盟顶端。
而至于部分在前几年裁判“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明星们,现在就是联盟为你们挤干水分,回归本初的时候了。
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行业中,*者永远只是那么几个。
可是最近几年NBA制造出来的“虚假繁荣”,不但让观众们看得越来越乏味,也让所谓的“*们”愈发膨胀得难以管理,闹出了西蒙斯、欧文等一系列的闹剧。
如今NBA“亡羊补牢”式的改变,才是真正能够延续自己辉煌和健康的正确之举